江北區消防車通道堵塞綜合治理“一件事”研討會。
記者黃合通訊員朱晨霞勇政華
當下,四明大地上數字化改革如火如荼。
數據碰撞、數據清洗、動態匹配……在由一串串代碼構成的數字世界里,鮮活而具體的群眾訴求如何體現?為民服務的改革初心如何彰顯?
今天,我們關注的是一場和社會治理有關的數字化改革——借鑒行政審批領域“一件事”改革的經驗模式,按照“小切口、大場景”的理念,將應用場景延伸擴面到社會治理領域,為老百姓解決更多的“急難愁盼”。
“堵點”“難點”和“痛點”社會治理中看得見的“老大難”
在寧波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的數據后臺上,每天有近1萬個網格、8000余件社會治理事件在不斷上報、流轉、處置和閉環評價。
其中,群租房安全隱患整治、僵尸車管理、車棚車庫綜合管理、餐飲油煙管控、建筑垃圾傾倒整治等,是頻頻出現的“老大難”問題。
“這些問題是難啃的‘硬骨頭’。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問題涉及部門較多、權責邊界不清,投訴量居高不下,解決起來頗為棘手。”市委政法委基層治理指導處處長金偉說。
以消防車通道堵塞問題為例,2020年,江北區消防救援大隊在日常舉報核查過程中發現,涉及消防車通道的問題占30%以上,涉及消防車通道堵塞的事件共633起;江北區的152個住宅小區中,80%的小區不同程度存在消防車通道堵塞現象。
按照現行法律,消防車通道問題的解決一般需要經過確認執法主體、調查取證、作出處罰決定等一系列程序。相對來說,發現問題有難點,行政成本又較高。同時,由于涉及管理部門較多,對適用法規依據、執法主體、處置方式等存在不同理解,導致相關事件權責邊界難以明確。
這樣的“堵點”和“難點”同樣存在于群租房問題上。因為人口的流動性、房屋的私密性及基層力量不足等原因,群租房問題很難被發現;真正要整治的時候,涉及職能部門較多,問題認定、證據取證等需要耗費大量行政資源,可能存在推諉扯皮、效率較低等問題。即使整治了,也容易死灰復燃。
“要管都能管、但是很難管”。這些“老大難”問題往往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涉及多個職能部門,靠基層單一力量和傳統手段難以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去年起,根據省數字改革部署要求,寧波全面啟動集成改革,這些社會治理中的“老大難”問題,隨即成了市縣兩級政法委社會治理“一件事”改革的著力點。
“一件事”集成改革,最早實踐于行政審批領域,就是將關聯性強、辦事需求大、辦事頻率高的多個部門事項,從群眾辦事的視角,集合成一次申請辦結的“一件事”組合;社會治理的“一件事”改革,同樣借鑒了行政審批改革的經驗,也是從群眾的立場出發,重點體現“高頻”“痛點”“貫通”三個關鍵詞。
(相關資料圖)
第一批“吃螃蟹”的“一件事”事項,由各地主動申報,經過審核確認,這些事項往往是應用范圍廣、涉及數量多、發生或使用頻率高的“急難愁盼”,既要聚焦當前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堵點”“難點”和“痛點”,也要全鏈條貫穿和覆蓋基層社會治理和平安建設重點領域,能夠牽一發而動全身。
“乍看上去只是些‘雞毛蒜皮’和鄰里糾紛,但是群眾利益無小事,我們始終不能忘記改革初心,要更加高效地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幫助老百姓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市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說。
基層治理“一件事”支撐總覽。(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供圖)
劃清權責邊界將“一件事”拆解至最小顆粒
有了明確的改革目標,在實際操作中該如何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實現數字化改革后的流程重塑?
寧波的特色做法,是按照“小切口、大場景”的理念,以“一類事項由一個部門統籌、一個場景由一個部門負責”為原則,每一件事均確定一個牽頭部門和若干協同部門,通過梳理不同業務場景,將“一件事”拆解至最小顆粒,進一步明確各自的權責邊界。
“我們申報的‘一件事’項目是僵尸車問題。在這個方面,鎮海有一定基礎。早在幾年前,鎮海為徹底解決僵尸車問題進行了專項聯合整治,對不同部門的分工、權責和機制進行了明確和細分。”鎮海區矛調中心信息科科長江少偉說。
打開數字系統,相應的應用場景一目了然。僵尸車的處置場景問題,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細分為道路車行道(包括公共停車位內或同時侵占人行道和車行道停車的);道路人行道(包括人行道以及建筑物外緣至道路部位)、綠化帶、路基、防護帶等范圍;住宅小區、農村等3個具體場景。
在這個基礎上,當地經過反復的線下溝通和對接,將每個事項拆解至最小顆粒,為公安、住建、城管等相關的七八個部門建立一對一匹配的權責清單,對應的牽頭單位、協同單位,具體負責的執行任務,以及不同響應等級匹配的崗位力量配置,實現線上的閉環管理。
“村里本來車位就不多,有些車輛占用停車位、綠化帶好幾年,銹跡斑斑、破敗不堪,村民意見很大,可單靠我們這些人又移不掉。”鎮海區駱駝街道敬德村網格員楊斌輝說,去年9月,由鎮海區委政法委和公安部門牽頭,聯合街道、住建、城管等多個單位謀劃多跨場景應用,手機點一點,問題就解決了。
在海曙,將群租房安全隱患整治細分為不符合出租房屋消防安全要求、擅自改變房屋用途等8個場景11項任務,明確各項任務的牽頭及協同單位,形成整治合力,以6個區級部門為牽頭單位,涉及21個協同單位,同時依托大數據分析,根據安全隱患等級,實施紅、黃、綠三色動態分類管理。
去年11月22日,白云街道麗雅社區發現一例群租房安全隱患,經確認屬于群租房場景中的“違法建筑、擅自改變房屋用途”一項。白云街道信息指揮室啟動群租房“一件事”應急預案,將事件派發流轉至相應責任單位,由綜合行政執法中隊牽頭、街道房管所協同配合執法,經聯合處置,該群租房問題已整改完成。
“我們整合了各類信息平臺有關群租房的問題數據,推出群租房安全隱患整治‘一件事’線上平臺,打通‘全域一碼通’與‘基層治理四平臺’。去年,該平臺在石碶街道試行時,群租房數量同比下降5.7%,安全隱患整治率同比提高14.5%,成效明顯。”海曙區矛調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一地創新、全域推廣治理模式變革仍需久久為功
數字化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治理變革,是對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全方位、系統性重塑。推進數字化改革,必須充分運用數字化治理手段,推動治理模式變革、方式重塑、能力提升,加快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
對照這一標桿,寧波社會治理“一件事”改革的探索之路依舊很漫長。
如何讓各地結合實際情況、在梳理細分場景的同時做好“量體裁衣”?如何讓閉環真正發揮效果,讓每一件事都能得到最優的高效處置?如何通過更多“一件事”的出現,倒逼相關政府部門優化流程、服務于民?這些問題的答案,需要用時間來解答和檢驗。
目前,寧波已成功上線“基層治理一件事”集成應用,加載了群租房治理、消防車通道管理等10個具體場景,被評為2021年全市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和2022年省數字法治第一批好應用,正在向全市推廣。
海曙區文物安全隱患整治綜合應用、江北區住房質量安全監管(舒心住)、鎮海區瓶裝燃氣監管“一件事”、北侖區噪聲治理“一件事”、鄞州區車輛道路違停治理“一件事”、奉化區揚塵治理“一件事”、余姚市養犬“一件事”、慈溪市窨井蓋管理“一件事”、寧海縣民宿農家樂安全管理“一件事”、象山縣校園周邊環境管理“一件事”這10個項目,已經入選今年全市社會治理“一件事”系列應用清單目錄的項目名單。
“結合之前改革的經驗,我們搭建了統一的數字化場景模板,在之前各地聚焦各自‘一件事’探索的基礎上,借助‘一地創新、全域推廣’的模式,幫助這些成功經驗迅速復制、迅速推廣、迅速落地。”寧波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負責人朱浩說。
數字賦能社會治理,關鍵功夫在線下。社會治理+數字賦能,最終還是要倒逼政府的服務更加透明、更加公開、更加高效,通過流程重塑和自我改革,提供更為精準化的社會治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在市委副秘書長、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孫小雄看來,社會治理“一件事”改革將帶動黨政機關、條線部門更深層次更廣領域的全方位變革,有利于重塑政府部門內部運行高效協同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內容融合、上下對接等難題;有利于重塑政府部門之間聯建共享機制,從根本上解決系統林立、業務不暢等難題;有利于重塑政府部門與外部環境有機融合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內外信息不對稱、政策回應慢等難題;有利于重塑條塊之間對接順暢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協同聯動不緊密、統籌指導不夠有力等難題。
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一帆風順。但是,錨定群眾坐標,站牢為民立場,久久為功,綿綿用力,相信定能用時間釀出美酒,向群眾交出高分答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