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靜(左)陪特殊兒童玩耍。(楊雯淇黃程攝)
記者 黃程
通訊員楊雯淇葛棉棉
“每一個來到這里的孩子都不能放棄。”近日,記者來到江北區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一教室門口,看到校長俞小靜正在給孩子們上課。
俞校長身材嬌小,講起話來柔聲細語,因童年的一場意外而落下腿部殘疾的她,走起路來略顯遲緩,可就是這樣一個世人眼中的弱女子,用自己19年的青春,為500余名特殊兒童撐起了風雨人生路上的“保護傘”。
19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大學剛畢業的俞小靜接觸到了聽障兒童群體。“這些孩子讓我想到了童年的自己,因身殘而無助,卻又對未來充滿渴望。”為了幫助這些聽障兒童,俞小靜從零起步,苦心鉆研特教課程,不久,她成為一名職業聾兒語訓師。
“我記得我接手的第一個孩子是一個3歲的小男孩,患有先天性神經性耳聾,戴著助聽器,只會咿呀亂叫。”為了讓小男孩學會說話,俞小靜從最簡單的發音開始教學,一遍遍地讓小男孩摸著自己的喉嚨模仿、練習。“語訓課漫長且枯燥,但看著孩子渴望的雙眼,聽著一聲稚嫩的‘爸爸媽媽’從孩子的口中冒出,所有的勞累值了。”回憶起小男孩第一次開口說話的場景,俞小靜的眼里滿是愛意。
第一次教學上的成功,堅定了俞小靜從事特教行業的決心。自那以后,她把更多精力投入工作中,視班上的聽障兒童為自己的孩子,常與他們同吃同住,一起玩耍、學習,直到一名孤獨癥兒童的出現,改變了她職業生涯的方向。
俞小靜告訴記者,遇到孤獨癥兒童完全不在她的預料之中,那時的她也不懂什么叫孤獨癥,只知道那個孩子已滿4周歲,卻眼神空洞,沒有語言,經常歪著腦袋看外面的樹葉,也不關心身邊的人在說什么。
或許是因為有著與聽障兒童長期相處的豐富經驗,那時的俞小靜堅信可以同這名孤獨癥兒童建立良好的關系。然而,當她信心滿滿地上完第一節課后,發現任憑她使出渾身解數,那名孤獨癥兒童依舊不為所動,整個課堂猶如她一個人的獨角戲。此刻,她的心里充滿挫敗感。
課后,俞小靜花費大量的時間,翻閱了大量資料,了解到孤獨癥兒童這個群體極其特殊,雖在外人看來,這類孩子與常人無異,甚至比普通孩子更可愛,但先天的神經發展障礙,使這類孩子不僅喪失了言語能力,也失去了情緒感知能力。這讓俞小靜意識到,對孤獨癥兒童的教學,不能完全照搬聽障兒童的教學方法,他們需要專門的教學模式。于是,“創辦一所專門針對孤獨癥兒童的康復學校”這個大膽的想法開始在俞小靜的心里生根發芽。
2012年,俞小靜在友人的幫助下,成立了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因缺乏足夠的資金和經驗,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的起步并不順利,從場地到教學,俞小靜及其團隊邁過了一道又一道的坎。
“第一道坎來自場地,由于資金不足,一開始我們把場地設在了洪塘街道一間小小的店面樓里,但因消防設施不合格,營業執照審批遲遲沒有通過。”俞小靜無奈地告訴記者,沒有營業執照,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就是不正規的“黑校”,無法成為寧波定點康復機構,更無法為學校里的孤獨癥兒童申請補助。
為了讓辦學正規化,讓所有來到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接受康復治療的孤獨癥兒童能享受到安全、舒適的環境,俞小靜多次向上級部門提出訴求,在江北區殘聯的幫助下,于2017年將場地搬到更為寬敞的天龍科技園區內。
解決了場地問題,俞小靜又開始著手打造專業的師資團隊。她不僅送學校里的老師到國內最好的孤獨癥康復機構進行系統培訓,還推出個別化康復、集體化康復以及家庭康復三者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并將多元的康復課程與豐富的親子游戲相結合,用寓教于樂的方式,鼓勵孤獨癥兒童與家長間互動,幫助孤獨癥兒童快速融入社會活動。
為了更好地幫助孤獨癥兒童家庭減輕經濟上的負擔,俞小靜除了向市殘聯申請基本康復訓練補貼外,還輾轉聯系到各類基金會,經過基金會的實地考察,為不少外地孩子申請到補助金。
通過俞小靜及其團隊數年的努力,截至目前,七彩虹教育培訓學校已擁有特殊教育、幼兒師范、心理學、康復治療學等相關專業教師24人,在訓兒童100余名,學校自開辦至今已經為500余名特殊兒童提供康復訓練,其中100余名已進入普通幼兒園或小學就讀,康復有效率達到100%。
關鍵詞: 特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