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沒有包裝的小花束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
一扎洋甘菊15元、一支向日葵配尤加利葉10元、一束洋桔梗配小雛菊18元……在超市、商場、步行街甚至菜場,你有沒有發現,區別于曾經包裝精美價格較高的花束,如今這種一杯奶茶錢就能買到的“簡約輕量”式鮮花,越來越受消費者青睞。而這背后,或許藏著一個消費品類的市場轉型。
簡包裝的花材越來越受青睞
在東部新城一家盒馬鮮生里,市民劉女士正駐足在鮮切花專柜前挑選。最后,她購買了一扎單瓣芍藥、一束三頭百合,共花費50多元。“如果在超市或者菜場買,還能便宜個一二十元。”劉女士笑著說,家里之前買的花剛剛凋謝,她要帶新花回去。“我每個月會買兩三次花,花費基本不會超過100元,以前買一捧大花束的錢夠現在我買兩個月的了。”
如今這種簡單包裝甚至沒有包裝、價格基本在二三十元的小花束已經成為越來越多女性消費者的選擇。除了大型超市、商業街區甚至菜場外,線上平臺、直播間、團購上這類簡包裝花束也比比皆是。
每周四傍晚5點,在統計好消費者下單的鮮花品種和數量后,何先生把它們寫在表格上,鍵盤一敲,2000多公里外的昆明斗南花卉市場就接到了來自寧波的這筆訂單,兩三天后這些產地直供的鮮切花就會來到消費者手中。
何先生是寧波“報達鮮花”的一名工作人員,線上鮮切花銷售的生意,他們已經做了3年。從最初的一次下單三四十扎,到如今最高峰能出售幾千扎,消費者拉滿了20多個大群,他們的經歷也算是鮮花輕量化消費的一個縮影。
“我們一周做一次鮮花團購,每次品種在10種左右,價格區間在十幾元到三十幾元內,每次單量基本穩定在1000扎左右。”何先生告訴記者,這種原生態的扎花,盡管不修邊幅,但在近幾年的鮮花消費中,成為異軍突起的存在。
“這類消費群體特點非常明顯,大部分都是熱愛生活的女性為自己購買,而且復購率不錯。但是對于價格比較敏感,一旦單價超過35元以上,就會立刻影響銷售量。”正因如此,到了母親節等傳統鮮花銷售節點,他們的生意會下降。“那個時候,大多是送禮需求,就會轉投傳統花束懷抱。”
原生花材或將成為鮮花消費新潮流
在過去20多年,中國花卉消費市場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擴張。
據艾媒咨詢的統計顯示,如今中國網民中在線上年均購買鮮花3次至5次的比例接近五成,其中女性消費者比例顯著提升。拼多多就曾發布消費數據指出,節日期間,女性的鮮花自主消費意識有所增強,占比超過65%。而叮咚買菜在今年婦女節發布的數據則顯示,在鮮花消費領域,女性更偏向于購買價格50元以下的小花束以及價格更低的鮮切花花材。
記者從采訪到的幾家花店中也了解到,在平時,女性客戶選擇未經包裝的直供花材遠超包裝花束。“大家花錢更注重性價比。”——“輕量化”和“簡約化”,成為女性消費鮮花產品的新選擇。
除了性價比,一些消費者也表示,相比收到花束,自己購買的產地直供花材更有一種生活的儀式感。“花材要通過醒花、修剪、插屏才能顯現最后的裝飾效果,整個過程也是放松解壓心情、愉悅自我的過程,這是包裝好的花束難以達到的。或者說花束和花材本就是不同的商品,前者是一種標示性的東西,是給人看的,后者更像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融進了自己人生的小美好。”一位消費者如是說。
在甬經營多年鮮花生意的劉媛天認為,在消費需求不斷變化的當下,鮮花產品的轉變也具有時代性。“我們不能說這種輕量化的原生鮮花產品會取代傳統花束,但在未來幾年內它的市場肯定會持續增加。”同時,由于此類花束二次加工少,且電商渠道占比較高,因此她也提醒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品質的把控,不能因為一味追求低價而跌入質量陷阱。
寧波晚報記者黎莉文/攝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