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275個社區完成創建
小區的綠地更多了,新建的老年服務站成為老年人消閑的好去處,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越來越完善,社區還進行了門禁智能化改造……走進海曙區新街社區,可以感到低碳環保宜居的“綠色風”撲面而來。這是新街社區自去年7月開展綠色社區創建以來發生的變化。
“我們將‘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發展理念融入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努力打造新時期優美人居環境,建立健全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機制。”新街社區黨委書記李緹虹介紹。
在優化人居環境方面,該社區堅持以居民需求為中心,以“規定+自選”改造模式,推動老舊小區煥發新活力。經過前期排摸和意見征求,在規定動作的基礎上,突出自選創新改造。改造前的綠化帶和圍墻后面,不是雜草叢生就是被開辟為私家花園、菜園,附近居民常年受蚊蠅和蟲蟻的騷擾,甚至時有老鼠出現。現在,這些亂象被新建的花壇代替。新街的圓形花壇種上了各種各樣的綠植,已成為居民的休閑娛樂“勝地”。
綠色社區,是指具備一定的符合環保要求的“軟”“硬”件設施,建立起較完善的環境管理體系和公眾參與機制的文明社區。綠色社區創建,有助于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營造清新、潔凈、便捷、優美的社區環境,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促進經濟社會與環境保護的同步協調發展。
2020年7月,住建部印發《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以城市社區為對象,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社區設計、建設、管理和服務的全過程,以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方式,推進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
去年6月,《寧波市綠色社區建設行動實施方案》正式發布,截至去年年底,全市已完成275個綠色社區的創建工作。
據悉,我市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明確將新建商品住宅小區和已實施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較多的社區,優先試點創建綠色社區示范教育基地,然后由點及面全面推進創建行動。
今年 確保60%以上社區創建達標
“設施綠色化、環境宜居化、管理智能化、文化特色化”。這將成為寧波綠色社區創建的現實圖景,讓小區居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根據《實施方案》,我市的綠色社區創建以社區居委會所轄空間區域為實施單元,推動社區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的向往。具體創建內容包括:
建立健全黨建引領的治理機制。充分發揮社區黨組織領導作用和社區居民委員會主體作用,搭建溝通議事平臺,利用“互聯網+共建共治共享”等線上線下手段,統籌協調業主委員會、社區內的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基層協商,多方共同參與綠色社區創建。推動設計師、工程師進社區,輔導居民謀劃社區人居環境建設和整治方案,有效參與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生活垃圾分類、節能節水、環境綠化。推動城市管理執法進社區,建立住建、公安、綜合行政執法、生態環境、市場監管等部門聯合執法機制,加強綠色社區日常監管。
推進集約高效的基礎設施改造。結合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以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維護等工作為抓手,綜合治理社區道路,消除路面坑洼破損等安全隱患,暢通消防、救護等生命通道。加大既有建筑節能改造力度,提高既有建筑綠色化水平。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舉措,推進社區海綿化改
造和建設,促進雨水就地蓄積、滲透和利用。實施生活垃圾分類,各居住小區均建有設施齊全、標識規范、管理到位的各類投放點、歸集點、清洗點及便民回收點,提高分類質量和回收利用率,今年,各居住小區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準確率要在80%以上。
營造綠色宜居的社區環境。整治小區及周邊綠化、照明等環境,推進屋頂綠化、花園陽臺綠化、平臺綠化等立體綠化合理計入綠地率,增加蔭下公共活動場所、小型運動場地和健身設施,充分發揮綠地的生態保護、休閑游憩、防災避險等綜合功能。統籌利用好地上、地下空間,合理配建停車及充電設施,鼓勵采用立體塔庫、地下井筒式停車庫等新技術、新工藝,吸引民間資本投資公共停車場,提升社區停車設施供給能力。推動適老化改造和無障礙設施建設,研究編制適老化改造設計導則。進一步規范管線設置,實施架空線規整(入地)。加強噪聲治理,提升社區宜居水平。
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計劃,今年,我市綠色社區建設行動將取得顯著成效,力爭全市60%以上的社區建設達標,基本實現社區人居環境整潔、舒適、安全、美麗的目標。
多方統籌重塑社區面貌
真正解決群眾關心的身邊事
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生態市政院高級工程師劉明喆認為,和全國其他城市相比,寧波綠色社區創建很有特色,可圈可點。未來,寧波綠色社區建設在目標、策略、方法和過程中,需要體現“四個統籌”:
統籌兼顧綠色社區遠期目標與近期行動。綠色社區的發展是一項長期工作,其內容必定是分階段、分步驟地進行,一步到位存在相當難度。當前,寧波的綠色社區創建更多關注社區的綠化美化和環保節能層面,更高層次的社區生態化、低碳化、有機化建設還需要加強。例如:社區中綠色建筑的數量、生態聚落的構建、具備生態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項目推進等,都和預想的存在較大差距。因而,在綠色社區規劃設計時,需要分階段制定工作目標,做好項目儲備,在相關綠色技術成熟后,逐步提高社區綠色發展水平,實現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統籌兼顧不同發展階段的差異化需求。綠色社區創建行動需要因地制宜,突出特點。根據寧波城市社區的文化和地域特點,可推出一批在社區小景、公共空間、海綿化改造、歷史文化資源保護等方面特色鮮明的綠色社區典型案例,在提升社區居民歸屬感、幸福感的同時,避免建設的千篇一律、呆板雷同。
統籌兼顧不同職能的建設需求。綠色社區創建應遵循安全為基、生態優先、設施完整、鄰里和諧等原則,將社區內各項設施的職能進行有機協調整合,為社區的正常運行提供服務。實際工作中,社區內空間用地相對有限,功能又相對完整,不同職能的設施建設可能會存在沖突。針對此類問題,可以在綠色社區規劃設計階段,遵循安全優先、公共優先的原則,根據公眾調查結果,在社區或更大范圍內做好協調安排。
統籌兼顧不同階段社區建設的需求。根據住建部相關要求,對有條件、基礎好的完整居住社區廣泛開展綠色社區創建行動,加速社區的高質量發展;對基礎較差、設施欠賬較多的老舊小區提出明確的完整居住社區標準,并以此為目標進行有針對性的改造完善。鑒于此,要鼓勵老舊小區改造與綠色社區創建緊密結合,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綠色生活環境。
“老舊小區改造不是終點,需要在集中精力整改群眾反映較強烈的老舊小區問題的過程中,全力踐行綠色社區創建方式,將群眾眼中落后、臟亂、危險的老舊小區,徹底改變為安全、宜居、整潔干凈的綠色社區,重塑社區面貌,提升社區活力,真正解決群眾最關心的身邊事。”劉明喆說。
記者楊緒忠通訊員金勤劍
新聞1+1
創建綠色社區面臨哪些挑戰
調查顯示,我國社區居民和社區管理者均有很高的參與生態環保和綠色消費的意愿,這是綠色社區建設的良好基礎。社區組織和管理是推進綠色社區建設的重要保障,社區生態環保基礎設施提升是推進生態社區建設的重點領域,但從“政府+社區管理+生態環保企業+社會公眾”的多利益主體視角看,創建綠色社區還面臨理念共識和知識不足、體制壁壘、社區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諸多挑戰。
理念共識和知識不足帶來的挑戰。綠色社區建設不僅要求居住環境的生態環保性,還涵蓋了社區公眾的生態環保意識和文明素養的提升以及綠色生活行為方式的轉變。近年來,雖然公眾的生態文明理念較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對于綠色社區的認知仍處于初級階段,直接表現為社區居民“知行不一”、消極參與,以及社區管理者重視物質居住環境、輕視綠色文化培育等現實問題。
體制壁壘帶來的挑戰。綠色社區內涵豐富,涵蓋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等多個環節,涉及發展改革、住建、生態環境、城市管理和街道社區等多個政府管理部門和機構。《綠色生活創建行動總體方案》和《綠色社區創建行動方案》雖然明確了由住建部門牽頭抓總,但一些地方并未明確各部門的職能分工,難免存在職責不明確、配合不到位和效率不夠高的弊端。
社區管理能力建設帶來的挑戰。社區管理能力關乎社區參與社會治理的質量、活力和效率,目前,我國綠色社區建設還處于起步和探索階段,社區在生態環境保護和綠色消費領域的管理能力,同綠色社區的要求還存在很大差距。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教授靳敏認為,面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創建綠色社區也將迎來新機遇和新挑戰,需要宣傳發動聚共識、強化共享促共建、大膽創新求突破,建立健全高效聯動的創建機制,形成強大的創建合力。
(楊緒忠整理)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