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網編前語
記者林旻是位土生土長的北侖姑娘,2022年1月1日,疫情悄無聲息地到來,而她,在新年第一天選擇“逆行”回家……今天,北侖迎來了解封之日,她將過去七天里發生的點點滴滴匯集成文,以一位媒體人的視角,記錄了這場特殊的“戰役”。
以下是她的“北侖新年七日記”全文一一
01
12月31日下午,我從北侖出發,去東部新城的朋友家跨年,吃飯喝酒擼貓逗狗聽五月天,打算元旦第一天睡到自然醒。就是因為太自然了,10點被鬧鐘叫醒看到上百條微信問我在哪?以及那條《關于寧波市北侖區1例新冠核酸檢測陽性結果的通報》。
1月1日早上的“新年禮物”
“北侖人變成臭豬頭了。”我媽如是說。(寧波話朗讀)
首個確診病例在申洲。作為中國第一大針織服裝出口企業,每個人的衣柜里必然有一件申洲公司生產的衣服。
誰沒有幾個在申洲工作的親戚朋友就不配做北侖土著。
父母家在北侖,如果封城就進不去了,在被好幾個滴滴、出租車拒絕之后,我終于等到了單位的“召集令”。
好朋友在微信上逗我:怎么,想做逆行的英雄啊?
沒有逆行,只有回家。
02
1月1日下午3:23,在北侖高速口下,空無一車。
下北侖的那一刻,從來沒有那么靜
和同事直接到了北侖區疫情防控工作指揮部采訪。過道里遇見一些老師和長輩。
晚上8點,第一次疫情新聞發布會開始前,和老朋友在現場合了張影。2020年1月22日傍晚,我們一起下班回家,在地鐵站也合過影。那是武漢封城前一天。
干完活回家時,在區政府樓下看到一排排帶著行李的隊伍,清一色中青年男子。跟隊伍最后面的小哥打聽,“你們去干嗎?”“剛剛通知去封控區。”
新聞里有這樣一組公開數據——疫情發生后,北侖區委組織部累計發動1.2萬名黨員干部、村(居)民代表、網格員、志愿者等投入一線戰斗,守護家園。
在戰疫一線的各個崗位上,我一直在經歷“重逢”。親人、朋友、老師、鄰居、從小到大各個年級的同學們、父母親的同事朋友,他們或努力本職工作,或提供志愿服務。
從衛健局退休的母親,連續幾天都一大早去采樣點做志愿者。
父母家小區的核酸采樣點,有序到讓人感動。我也沒想過有一天,自己的小區也能成為新聞焦點
那1.2萬人,是我的朋友和家人,朋友的朋友,家人的朋友,或朋友的家人。
這是2022年新年的第一天,也將是北侖“歷史上的今天”。
03
1月2日早上10:03,在街道工作的小兄弟給我留言。
“剛才我直接哭出來了。”
知道你軟弱,怎么會這么軟弱?他說,最近每天接到無數個投訴咨詢電話,因為疫情來得太突然,很多很多集卡司機和路人滯留在329國道上。有一個露宿街頭的滯留者投訴完,居然和他說了一句:
“新年快樂”。
早搏上萬次的漢子,被這一句突如其來的祝福破防了。
第五天,他收到了街道發來的“強制休息通知書”,強制休息半天。他回辦公室瞇了一會,又出去干活了。
組織發來的強制休息通知書
這位小兄弟,倍他樂克要每天按時吃啊!
04
1月2日,下午五點多從指揮部出來,想去隔壁樓的文旅局看朋友。
在樓下就碰到幾個脫防護服的熟人,隔著口罩看不出是誰,但能感覺到笑意。剛剛完成核酸標本運送任務回來。
朋友負責協調隔離酒店,手里拿著全區酒店聯絡單犯難,709家不分等級的酒店、民宿、不知名的小旅館甚至寺廟的禪房,每一家電話都打過了,標注了詳細的床位數和房間數,還有密密麻麻手寫的備注。
疫情發生后,很多朋友都日日夜夜堅守崗位。即使家里只是一步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