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褚瑞云16日在該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說,該省扛牢農業大省責任,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2億畝以上,累計建成6113萬畝高標準農田。今年該省糧食總產量達到1089.4億斤,比上年增加18億斤,占全國增量的16%,連續7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
山東省人民政府當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該省“十三五”時期“三農”工作推進情況。褚瑞云表示,2019年,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775元(人民幣,下同),較2015年增長37.5%,增速高于城鎮居民收入增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由2015年的2.44:1縮小到2019年的2.38:1,低于全國2.64:1的平均水平。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步伐加快,對農民增收形成有效支撐。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魯波回答記者提問。 孫婷婷 攝
“十三五”期間,山東省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保持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褚瑞云介紹說,在“產”的方面,該省構建與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相適應的農業地方標準體系。在“管”的方面,該省持續增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能力,對發現的不合格樣品,逐一追蹤溯源,一查到底,及時排除風險隱患。
褚瑞云稱,山東把種業作為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培育主要農作物新品種650個,良種覆蓋率超過98%,良種對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7%以上。“濟麥22”連續多年為全國第一大品種,推廣面積2.7億多畝。茄果類、西甜瓜等設施蔬菜自主品種占比達83%,解決了進口替代問題;魯西黑頭羊、蝴蝶蘭新品種打破了大動物品種和高端設施園藝作物品種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
“十三五”期間,山東各類農業產業園區在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山東省農業農村廳總經濟師魯波介紹說,截至目前,該省已累計建設各類省級農業產業園區200多個。山東正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大型產業融合發展載體建設,打造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山東圍繞“增產、提質、高效、綠色”,瞄準關鍵環節和“卡脖子”技術強化科技攻關,實現多點突破。在國際上首次從小麥近緣植物中克隆出抗赤霉病基因,為解決小麥“癌癥”赤霉病世界性難題找到了“金鑰匙”;構建世界上第一個甜瓜全基因組變異圖譜,強化了中國在瓜類作物基因組學與分子育種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