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專家在遵義市桐梓縣松坎鎮巖椅峽谷里進行旅游地學考察時發現,這里的地貌十分奇特,峽谷對岸一道崖壁極似一只人類的眼睛,眼球、眼簾、眼瞼、雙眼皮、睫毛、眉毛、眼角都有,很是神奇。
發現“大地之眼”
松坎鎮是貴州北部邊陲小鎮,也是黔北大門的門檻,地處桐梓縣北部。
當天,貴州旅游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傅強、上海市礦物化石研究會副會長胡檢陽、著名攝影師蒲德貴等一行專家,在松坎鎮一個叫巖椅峽谷的谷底進行旅游地學考察時,發現這里的地形地貌十分奇特。
大家站在峽谷一側的山頂向峽谷對岸望去,看見對岸一道崖壁極似人類的一只眼睛,眼球、眼簾、雙眼皮、眼瞼、眼角、睫毛、眉毛都有,活靈活現,大自然的神奇魔力令人嘆為觀止,大家都感到十分驚奇。
這一“大地之眼”地貌奇觀的發現,引起了考察組一行的好奇,決定對這一地質奇觀進行科學考察。那么,這只“大地之眼”是怎么形成的呢?
地殼運動“擠”出奇觀
據貴州旅游地學研究院院長陳明華研究后認為,貴州在漫長的地史時期,曾經歷了多次海陸變遷和構造事件,直到三疊紀末海水退卻成陸,侏羅紀末至白堊紀的燕山構造運動形成地貌發育的骨架,又經歷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古老高原地面受到強烈的破壞和改造,形成新的高原峽谷系統,第四紀的侵蝕和堆積過程進入了新的階段。
“也就是說,貴州在8-9億年的地球演化過程中,經歷了數次海陸轉換過程。成陸后由于地質引力的作用,原本在海洋中水平的巖層被擠壓變形,或形成斷裂,或形成褶皺,形成了現在的山川河谷地貌。”陳明華進一步解釋說。
陳明華說,在地殼運動的強大擠壓作用下,巖層會發生塑性變形,產生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做褶皺。褶皺有兩種基本形態,一種是向斜,一種是背斜。巖椅峽谷的“大地之眼”,正是背斜地貌,其核部(下端)巖石為距今約4.4億年前海洋形成的志留系粘土巖、粉砂巖,巖石較軟,易于風化;而上部則為距今約2.7億年前淺海形成的石灰巖,由于地形不斷抬升,河流不斷切割,便形成了陡壁地貌。
周邊風光絕美
考察組一行順著該峽谷底部溝壑向上游進行考察,由于峽谷兩岸相距較近,巖壁全是石灰巖,抬頭仰望,看見一線天奇觀。再往一線天的上游行進,還發現一系列的石柱風光及梯田風光,風格各異的地質景觀讓人目不暇接。
“此處風光絕美,形態各異,有峽谷、絕壁、河流、森林等資源和景觀,如果稍加打造,定能為鄉村振興助力,帶動一方旅游產業的發展。”考察專家一致認為。
專注地理攝影的攝影師蒲德貴認為,松坎鎮巖椅峽谷與重慶市綦江區安穩鎮接壤,擁有喀斯特地形地貌、天坑、地縫等地質形態,尤其是那只酷似人類眼睛的獨特地貌,被稱之為“大地之眼”,如果將其與生態旅游、古鎮旅游、鹽道旅游相融合打造,將會成為渝黔交界處的一個網紅打卡地。
專家提出開發思路
如何開發利用“大地之眼”奇觀?如何引流游客周末到此旅游消費?如何利用松坎現有資源、利用生態巖椅奇特地質構造環境,以小眾“網紅打卡地”開發它?
經有關專家初步考察后認為,在不采取大拆大建、不侵占土地和林地資源的前提下,實施點綴性的、綜合性的合理利用,是十分可行的。
有關專家提出了“大地之眼”奇觀的多項開發創意設計思路:在地縫中央公路邊建設一個綜合性觀景平臺,解決大量私家車停車安全難題;在觀景平臺上安裝12盞高強光射燈,以紅、黃、藍三原色,通過地縫直射天空,形成人眼放射光芒的特殊效果;在觀景平臺上安裝2臺高強度光投影儀,把恐龍時代的地學影像投射到山壁懸崖上,形成一個獨特奇觀;在懸崖兩岸上各建設1個懸崖帳篷酒店,不大面積侵占土地和林地,以帳篷酒店為標準進行建設;在懸崖絕壁中間建設點綴性的懸崖微型酒店1-3個等等。
在景區配套建設方面,對地縫中間的田土進行恢復,春天連片種植油菜花,增加花海旅游效果;夏天種植水稻,使耕種過程、秋收過程都具旅游景觀效果;利用巖椅地縫中間公路兩側種植紅楓樹,春天、秋天形成一道紅色、黃色的巨龍出山的旅游景觀效果;利用公路兩側林間空地,種植各種顏色的三角梅,花期200多天,形成一條彩色公路的旅游景觀效果;利用地縫河道兩邊安裝水蒸氣霧化發生器,形成溪流中的霧景景觀效果;利用天坑地縫上方兩岸田土資源耕種農作物,助推鄉村地學旅游、研學旅游、體驗旅游。
據悉,目前松坎鎮正在謀劃巖椅峽谷生態旅游網紅點的打造與綜合利用,使之與松坎鎮的千年古鎮、鹽商文化相融合,以此提高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促進鄉村振興。天眼新聞記者賈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