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國魔芋研究的開創者,她的研究填補了中國魔芋理論的空白;
她,發現并命名了國際認可、全球質量最優的“白魔芋”新種;
她,突破魔芋產業的關鍵技術,支撐了中國魔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
她,將魔芋開創成了中國園藝作物的新興特色產業,使魔芋這樣一個半野生蔬菜作物轉化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主要作物,為農村經濟和國家創匯作出了重要貢獻,開發的魔芋產品對改善國民膳食營養結構產生積極影響。
她,就是我國魔芋科學技術和產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劉佩瑛教授。
開創了中國魔芋研究先河
劉佩瑛教授,1921年5月17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38年考入四川大學農學院園藝系,1942年畢業留校,從事蔬菜園藝教學工作。1952年院系調整,來到西南農學院(西南大學前身之一)任教。
1979年,劉佩瑛教授在承擔 《中國蔬菜栽培學》編寫時,考察發現中國幾乎沒有成規模栽培的魔芋,相關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又得知日本在中國大量尋購“金河芋角”,這促使她親赴該魔芋品種的生長地——四川屏山等金沙江流域考察調研。
調研發現魔芋的經濟價值與發展前景后,劉佩瑛教授多方匯報,呼吁恢復魔芋生產,并開啟了中國魔芋的系統研究。
面對重重困難,劉佩瑛敢于從零開始,不斷突破技術瓶頸,首先解決魔芋在中國栽培零星、技術落后的問題。她對魔芋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作了深入探討,提出并驗證了魔芋與玉米等高稈作物間作,實行蔭蔽栽培的技術方案。這一技術革新,使中國魔芋開始了規?;耘啵@得糧芋雙豐收的效果。同時她還提出以少量投資、較小風險、獲較高利潤的優化栽培方案及高效防病豐產栽培方案等,使中國魔芋種植水平大大提高。
(工作中的劉佩瑛教授)
研制出中國第一臺魔芋精粉機
雖然中國是最早開發利用魔芋的國家,但在1985年以前,魔芋都處于房前屋后的野生半野生狀態,有關魔芋的應用也一直停留在作藥引和磨漿加堿制作魔芋豆腐食用,一直沒有突破。
與之相反,雖然日本在1500年前從中國引入魔芋,但產業化發展已經有600余年,是最早開始對魔芋工業化、自動化開發的國家,也是魔芋產品消費最多的國家。
在日本考察期間,國內的研究員發現了日本魔芋能實現產業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魔芋精粉機。但日本制造的機器售價昂貴,國內企業無力承擔。
鑒于當時中國魔芋加工技術落后,缺乏關鍵性加工設備,1986年,劉佩瑛帶領西南農業大學和航天工業部7317研究所的科技人員聯合攻關,研制出中國的第一臺魔芋精粉機,造價僅為日本機器的十分之一,解決了中國魔芋產業最重要的設備難題。國產魔芋精粉機的成功研制,實現了魔芋加工設備國產化,讓我國魔芋粉從無到有,同時還開發出魔芋面條和雪魔芋等20余種魔芋食品,推進了中國魔芋完整產業鏈的形成。
至此,中國魔芋形成了集科、農、工、貿為一體全方位的發展格局,科學技術已使魔芋從過去零星種植的半野生植物發展成為我國南方山區特色的農業產業之一,為農民脫貧致富和振興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第一臺精粉機)
“中國魔芋野生馴化第一人”
魔芋栽培和加工生產步入正軌的同時,劉佩瑛又將目光集中到魔芋應用基礎研究。她說:“要想魔芋產業持續穩定發展,科研必須永遠走在生產前面,不斷地為生產注入新鮮血液”。
數年如一日的深入研究,劉佩瑛發現和命名了一個魔芋新種——白魔芋,并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高度認可。該新種品質優良,其產品已成為國際市場的名牌產品。
劉佩瑛研究發現魔芋果實中的種子不是真正的植物學種子,而是一個小塊莖,結合胚胎發育學分析表明,形成的小塊莖仍是有性結實的后代。這一研究成果,為開展魔芋有性雜交育種奠定了理論依據。
資源是育種的基礎。自1982年起,劉佩瑛多次組織人力到南方13個省收集魔芋資源,建立了第一個中國魔芋試管基因庫。
劉佩瑛非常重視魔芋品種改良,選出了萬源花魔芋——中國第一個通過審定的魔芋新品種。通過技術改良,成功解決了魔芋雜交育種的難題,成功實現了花魔芋與白魔芋的種間雜交。
通過對魔芋植株生長動態和物質消長、塊莖貯藏的生理變化、塊莖休眠機理、葉片衰老生理、細胞和環境條件基礎等作了大量研究,使我國魔芋基礎研究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劉佩瑛也因此被稱為“中國魔芋野生馴化第一人”。
(劉佩瑛教授率弟子進行考察調研)
推動中國魔芋產業健康發展
1995年,農業部鑒于西南大學以劉佩瑛為首的科技團隊在魔芋方面的突出研發能力,正式批準在西南大學成立迄今為止全國唯一的部級魔芋研究中心,開始全力促進中國魔芋產業化發展。
在魔芋界同仁的熱烈要求和中國園藝學會的大力支持下,1997年,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成立大會暨第一屆科技研討會于1997年6月28-29日在重慶市隆重舉行,劉佩瑛教授當選協會會長。至此中國魔芋產業的行業組織“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正式成立。
協會以團結全國魔芋界同仁,通過搭建行業交流平臺、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組織各類產業發展協調會議、編印《中國魔芋》、論文集等相關資料、協助制定行業標準并貫徹落實標準等系列工作,推進中國魔芋產業的健康發展。
劉佩瑛教授簡介
劉佩瑛教授是我國著名蔬菜園藝學家,從事園藝教學和科研工作60余載,潛心系統研究魔芋生物學、栽培、育種、加工、市場等,先后主持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教委博士點基金、農業部、四川省等魔芋課題三十余項,在魔芋分類學、胚胎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組織培養與快繁、種質資源鑒定和創新、栽培生理、種植區劃、防病高產栽培技術、芋角加工、精粉加工、食品開發等方面取得了許多具有先進水平的科技成果;培養了20名魔芋博士、碩士研究生,發表了大量的魔芋研究論文,以科技成果支持了中國魔芋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創造了顯著的社會與經濟效益;先后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省部級獎項22項。1986年被四川省政府評為“支援中小企業、鄉鎮企業先進個人”,1985年及1988年兩次被評為重慶市勞動模范,1989年獲國家教委、農業部、林業部聯合評選“支農、扶貧和為農村生產服務先進個人”榮譽稱號,1991年被國家科委評為“七五”全國星火計劃先進工作者,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3年被國家教委、人事部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在她的倡導與努力下,1997年成立了中國園藝學會魔芋協會,她擔任了第一、二屆會長,劉佩瑛教授為我國的魔芋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5月17日是老先生101歲壽辰,讓我們向劉佩瑛教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祝愿老先生福壽安康,幸福綿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