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于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的意見》《關于規范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等新政相繼出臺,這些新政是保障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舉措,也是推進公辦和民辦義務教育公平發展的關鍵舉動。
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組成部分的基本定位沒有變,民辦教育具有差異化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否認。但是近些年,民辦教育領域出現了一些不規范行為,比如民辦教育形成一種規模化商業模式,通過與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結合來營利;公辦學校參與舉辦民辦學校,利用公辦教育資源和學校優質品牌,采用民辦學校收費機制,導致產權不明、國有資產流失、招生掐尖等問題,帶來民辦擇校熱,嚴重影響教育生態平衡,加劇了家長的焦慮,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一些地方民辦小學、初中占比偏高,違背義務教育免費、公益屬性,損害義務教育公平性,增加了老百姓的教育支出負擔。
新政策的出臺,就是為了正本清源,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各歸其位。在堅持民辦義務教育規模控制的背景下,各地不再審批新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民辦義務教育學校在校生占比控制在5%以內。同時加強對“公參民”學校的規范管理,公辦學校單獨舉辦、公辦學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應引導其從民辦轉為公辦;公辦學校與其他社會組織、個人合作舉辦的民辦義務教育學校,須和公辦學校徹底剝離,實行“六獨立”后,可繼續舉辦;新修訂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施行后,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不再有營利空間,加之義務教育入學實行“公民”同招、電腦搖號,民辦義務教育學校也不再有生源優勢。
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是讓教育回歸理性的一個突破口。要促進我國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就需要創設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相互促進、公平競爭的環境,推動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