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舞臺上,高校畢業生要站在“領舞”位置
新型職業農民、創新創業帶頭人、農村經營管理者、農業科技推廣者……寬廣的鄉村振興舞臺,需要不同類型人才的共舞,高校畢業生應該站在什么位置,發揮什么作用?
“人才定位與學校層次有關。”黃國華表示,“‘雙一流’建設高校培養領軍型人才,省屬高校、應用型高校培養各領域骨干、應用型人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從育人定位上,就對人才進行了具體的劃分。“我們主要培養涉農領域學術精英、現代農業產業領域技術領軍、農業農村社會發展領導者。這些人才都致力于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振興的需求是一致的。”學校教務處處長陳遇春介紹。
無論以什么標準來劃分,“領軍”“骨干”都是受訪者提及的高頻詞。這意味著,不同于一般層次的具體執行者,高校畢業生應該走在鄉村振興隊伍的最前列,提供先進的技術、理念,發揮“領舞”作用。這也對農林類高校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農’領域發展涌現出的新產業、新業態,要求農林類高校優化調整專業結構體系,注重專業交叉融合,建設新型涉農專業。”在浙江農林大學教務處處長郭建忠看來,優化調整專業結構體系的目的,是推動以學生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為導向的培養模式改革。
黃國華則強調培養目標的轉變。“過去強調個體知識掌握,沒有考慮到學生將來要組建團隊,形成示范引領。”他認為,無論是培養領軍型人才還是應用型人才,農林類高校都要突出目標導向,關注畢業生能否真正走進鄉村、親近農民,引領團隊去完成鄉村振興的具體事業。
強化學科交叉融合,實現農業學科綜合化
提及林業,多數人會聯想到木材、樹種、動植物產品這些第一產業元素。事實上,如今的森林產業已經大大擴展了經營邊界,林產品深加工、電子商務、森林旅游、森林康養等二、三產業內容都被納入進來。這正是農業農村現代化所要求的三產融合發展思路。
“過去農林類高校按照第一產業需求去設置專業,根據專業組織教學。隨著鄉村振興的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提出,如今的‘三農’形態發生了變化,我們也需要改變教育模式去適應。”郭建忠說。
改變教育模式,首先得了解“三農”領域的現實需求。然而,黃國華觀察發現,部分農林類高校并沒有建立起與業界良好的溝通、交流機制,教師、科研人員下不去一線、腳上沾不到泥的情況普遍存在。
農林類人才培養與行業產業需求脫節,部分專家將此歸因于傳統的大學評價導向所致。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長趙進東曾在全國兩會媒體采訪時舉過一個真實的例子:某高??蒲袌F隊開發了一種新魚苗,帶來的社會效益高達上百億元,可這樣的研究在大學評價中卻不占優勢,有可能不如一篇論文管用。
陳遇春持有相似的觀點:“農林類高校應該適應行業、產業需求,但標準化的大學評價導向,使得高校和行業產業脫離,不能建立起完整的供需關系,農林類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便出現了不匹配。”
此外,陳遇春還提及農林類高校的發展定位問題。
“農業大學到底朝哪個方向發展?是辦成專門的農業院校,還是走綜合性發展道路?是以應用型專業來解決問題,還是以研究型專業來解決問題?”在他看來,要解決鄉村振興的問題,必須通過學科交叉融合來實現,農業學科要綜合化,“但農業大學如何綜合化發展,是目前的一個大問題”。
進行學科專業、培養方式、師資隊伍系統化改革
為了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需求,服務好鄉村振興,“新農科”建設實施以來,農林類高校聚焦人才培養,在學科專業改造升級、培養方式變革、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進行了系統化改革。
——學科交叉融合,改造、新建涉農專業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出臺《“新農科”專業建設意見》,促進農工(瞄準農業智能裝備制造)、農理(現代生命科學技術融入農業)、農管、農文的交叉融合,新建了食品安全、葡萄與葡萄酒、設施農業與科學、食品營養與健康等現代農業產業急需的新專業。
在北京林業大學,經濟林專業是最為傳統的專業之一,過去一直以經濟林樹種培育、優化為主要教學內容。近年來,學校以新理念改造傳統專業,在經濟林專業教學中增加了采后保鮮、深加工、電子商務等內容,將三產融合理念從一線帶入課堂,讓學生掌握三產融合技能。
撼動傳統專業,阻力可想而知。在改造傳統專業的過程中,浙江農林大學就遇到了來自教師的反對聲。“授課內容和方式的變化讓老師們不適應。我們從傳統專業林學改起,組織了多次思想大討論,慢慢消除了老師們的抵觸情緒。”郭建忠說。
為促進學科專業協同發展,浙江農林大學還探索出學科專業一體化建設制度。學校設學科專業負責人,將學科和專業的建設任務同時與負責人年度考核掛鉤,引導負責人將學科資源轉化為本科教育資源,解決了部分領域存在的學科建設水平高、專業建設水平相對落后的問題,也讓教師的注意力更多傾注在專業建設、本科教學上。目前,學校所設的全部50個本科專業均與相應學科建立了匹配、互為支撐的關系。
——夯實學生寬厚基礎,注重實踐和創新
“通專結合、本研貫通、產教融合”,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12字方針。陳遇春進一步闡釋,未來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需要學生有更加廣博的視野、寬厚的人文素養和在社會變化中不斷學習的能力,學校的培養重點也向這些方面傾斜,即“通專結合”;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迅速,僅靠傳統本科人才培養難以滿足現實需求,因此學校進行了本科研究生一體化培養,即“本研貫通”;建校初期學校就有“未建系組、先建場站,未開課程,先做科研”的傳統,目前在校園周邊和陜西省內建設了4萬多畝自有的、與當地農業主導產業密切相關的農場、林場、農業試驗站,依托場站進行實地科研和教學,讓教師、學生都把目光聚焦在農業生產一線最現實的問題上,即“產教融合”。
浙江農林大學設立了“新農科”求真實驗班,通過兩年通識教育、兩年專業教育的培養模式,夯實學生基礎。
身處寸土寸金的北京,沒有大規模的自主用地,北京林業大學把目光擴大到全國范圍,在多個林場建立實習基地。“例如,森林保護專業的學生都要去秦嶺實習兩個月,在教師的帶領下從頭到尾親手完成打地樣、苗木栽培、移植等實踐內容。學校給所有涉林專業安排了專門的實習補充經費,本科生全員參與實習。”黃國華進一步解釋,“我們希望畢業生去到林場,能帶著林場員工一起干;去林業管理部門,能知道林業一線怎么干。”
此外,北京林業大學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選擇用學生喜歡的網絡化電子化手段輔助課堂教學,目前已建設80多門在線課程和能夠展示林業一線最新影像的課程資源庫。
——拓展教師視野,打造雙師隊伍
為了加深教師對林業一線的理解,北京林業大學實施“青藍計劃”,把教師帶到林場進行實地培訓,也為教師提供收集一線教學資源的機會。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則聘請197名具有高級職稱的涉農行業、企業的高管和技術人員作為產業導師,建設雙師隊伍,突出跨界培養。
改革高校招生方式,吸引優質生源投身“三農”
與同級別其他類型高校相比,農林類高校在生源、師資、經費等資源競爭中處于劣勢,這已經成為老生常談,也影響著農林類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質量。
陳遇春對此深有體會。“比如航空航天類高校,背靠行業優勢,有較多表達自己人才培養成果的亮點,因此也吸引了更好的生源。同時,行業企業會有很多橫向科研項目支持學校發展。”他分析,農業農村現代化正在推進過程當中,農業相較于其他產業并不具備優勢,這不僅影響著農林類高校的生源質量,也讓農業產業經濟暫時無力反哺農林類高校。
人才主動流入優勢產業、產業依靠人才高質量發展,這樣的良性循環目前尚未在“三農”領域建立。面對現狀,受訪者建議從改革農林類高校招生方式入手,吸引優質生源學習并投身“三農”領域,從而解決服務鄉村振興的人才數量和隊伍穩定性的問題,為農業農村現代化進一步注入能量。
事實上,在農林類高校的持續呼吁下,參考公費師范生政策,“公費農科生”的探索已經在浙江、山東等省份先行先試。浙江省教育廳、農業農村廳從2012年起推行涉農專業免學費政策,對相關專業的生源質量、就業穩定性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同時,浙江還在探索農技、林技人員的定向培養。幾年前,浙江摸底發現,全省糧食儲備管理領域急需專業技術人員,浙江農林大學就與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建立聯系,了解具體需求,并設立了糧油儲檢班。省教育廳、農業農村廳、財政廳協同推進,為學校單設招生指標,為畢業生定向落實事業編制,已經畢業的兩屆學生滿足了行業需求,獲得行業好評。
“目前我們已經以定向班或定向生的形式,培養了1300多名學生。”郭建忠說,“行業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人,他們提需求,我們來培養,就業有保障,學生、家長都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