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運轉的都市生活中,親人的陪伴往往成為“稀缺品”。上門為寵物喂食,陪孩子上補習班,陪老人旅游,陪伴跑步等各式需求也在持續攀升,職業陪伴師逐漸成為新興職業,但服務標準和水平也有待規范。
陪人聊天、吃飯、打游戲也能賺錢,還頗受歡迎?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但存在即合理。揆諸現實,正是現代人普遍存在的孤獨感刺激了“陪伴”這一需求的產生。
根據民政部的統計數據,2019年我國單身人口高達2.6億,有8000萬處于獨居狀態。一項針對單身族的消費調研顯示,有57.69%的人表示會為了排解孤獨花錢。不只是單身族需要陪伴,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也希望身邊有個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54億,其中還有1億左右的空巢老人對精神慰藉有著強烈的需求。如此看來,“陪伴經濟”的確是一片市場藍海。
但相應的,對相關從業者的職業培訓尚未跟上。比如,現階段不少招聘平臺上的職業陪伴師,仍然聚焦在陪聊、陪玩等較初級的領域。而面向老人、孩子等有較高專業門檻的陪伴服務需求緊俏,但有資質的從業人員也較少。因為照顧失智、患病的老人,需要一定的醫學、心理學知識;陪伴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還得具備輔導功課的能力。因此,要讓職業陪伴師走向專業化,有必要全面完善這一新興職業的職業培訓,建立適應新形勢的就業培訓系統。
新興的“陪伴經濟”領域,除了缺人才,還存在缺規范、缺標準問題,甚至暗中滋生灰色地帶。為此,有關部門有必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并成立行之有效的行業組織,引導“陪伴經濟”走向正規化、職業化、專業化的發展道路。如此,不僅激發更多就業機會,滿足人民群眾的新需求,也有利于新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激發經濟創新發展的潛能。 (劉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