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國青年報》教育圓桌版刊發了《為了下一代健康成長,五大問題亟須解決(一) 作業,想說愛你不容易》,文中論述了當前學生的作業,存在“功能被異化、質量低下、負擔過重以及管理失效”等問題,筆者深有同感。同時,作為一線的語文老師,對文中提到的分層作業和學科間統籌等方法,也想說說自己的做法和困惑。
先說說本次期末考試前的事吧。當時各類檢測題、模擬題、強化題,如浪潮般,涌向緊張備考的學生。筆者布置了一個有關“盼”的片段作文。許多學生這樣寫道:好盼望寒假,盼望春節。春節到了,就可以不用寫沒完沒了的作業,可以自由自在地玩耍了。文中還戲謔地說,只有在過春節的那幾天,他們可以將“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趕作業”,改成“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要耍一回”了。
學生完成作業,是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提升學習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每位老師都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何嘗不知道寫作業的艱辛?只不過,老師們也明白,大量刷題,熟能生巧,是提高學生得分率的有效途徑。
減輕學生的作業量,又不影響學習效果,這肯定是每個老師的愿望。筆者和另一位語文老師,就曾嘗試過分層布置作業。我們心目中的分層作業,就像一座寶塔一樣,具有多層次、多梯度、個性化的特點,能夠照顧到學生的學習基礎、能力和興趣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這樣的作業,既避免同類作業的簡單重復,又能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學業水平;既注意難度適中,又能兼顧作業量適度。面對各有特點的學生,我們只是粗略地將他們分為優、中、弱三類,借用課文后面和《練習冊》上的作業,有時也適當補充題目,稍加分層。這樣的作業布置,很受學生歡迎。但由于教學任務繁重,加上缺乏足夠的智慧和耐心,我們的分層作業布置,常有力不從心之感,摸索實踐到現在,也還只是亦步亦趨地開了頭。
采用學科間統籌布置作業的方式,我們也曾思考過。在我們的預想中,學科間協商著布置作業,不是困難的事。以一個班為例,如果所有任課老師,統一思想,都根據當天的教學內容,以及其他學科作業量的多少,決定布置的題量,這是不難做到的。另外,學生完成作業的方式,也盡可能多樣化。以語文學科為例,可以將書面作業與記背積累、閱讀感悟與片段寫作、仔細觀察與深入思考等作業,有機地結合起來。
每堂課結束,老師布置作業是職責。也許每個老師都認為自己布置的作業,不算太多,但一天學習結束,學生面對的是好幾個學科,作業自然就不少了。在以分數考核老師教學成績優劣、決定學生升學與否的制度下,每個學科都顯得重要,要實現學科間統籌,其實是不容易的。
不過,在筆者上晚自習時,若是別的學科作業多,筆者會盡量少布置或者不布置。少布置的作業,或者以課堂練習方式完成,或者去粗留精,分散在后面的作業中。實踐證明,偶爾減少學生的作業量,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理解,能有效促進學生“親其師,信其道”,這對提高教學效果,是非常有益的。
我們都知道,學生完成適量的作業,是促進他們成長進步的助推器。但若是每天面對的都是如山的作業,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業、對學習,必然會心生倦怠。事實上,對于過量的作業,許多學生都停留在應付的層面上,還有少數學生,因為種種原因,不能按時按量完成,就以“借鑒”“參考”為名,抄襲作業。僅僅為了按時上交作業,就養成弄虛作假的習慣,或者敷衍了事的做事作風,這絕對不是布置作業者的初衷。
讓學生愛上寫作業,確實不太容易。但要是老師們在布置作業時,在題量和深難度上,能全盤考慮,關注大多數,學生對待作業的態度,應該要好得多。
(作者為四川省德陽市岷江東路逸夫學校教師)詹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