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鏡下,12歲的廣州女孩小花(化名)的結腸內布滿息肉樣隆起,病理顯示為管狀腺瘤。為防范惡變為癌,醫生最終切除了小花的整個結腸。
廣州日報記者5月25日從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外科獲悉,結直腸癌發病原因大部分不明確,但有一些疾病幾乎百分百會發展為腸癌,其中之一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目前小花已順利切除整個結腸,保住了直腸。
12歲女孩
半年前開始疲勞有血便
半年前,小花(化名)身體開始出現異常:不僅面色萎黃,還總是感到疲勞,并有間斷血便等癥狀。覺察到孩子有異樣后,父母帶著小花去醫院進行檢查,在查血常規時發現小花的血色素遠低于正常值,只有84g/L;除此之外,胃腸鏡及CT檢查發現小花的結腸壁布滿息肉樣隆起。
“詢問家族史后,我們考慮孩子的情況屬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引發的便血及貧血。”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結直腸肛門外科練磊主任醫師介紹,小花的腸道內布滿息肉,有便血,已具有手術適應癥。
醫生向小花家長提供了幾種手術方案,包括切除全部結腸和直腸,并進行永久性回腸造口;或者只切除結腸,保留直腸,進行回腸與直腸吻合等。
手術前,家長強烈要求為孩子保留肛門,并希望術后能規律排便,盡可能減少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考慮到孩子尚小,余生漫長,團隊幾經討論最終決定,切除她的全部結腸并保留直腸,通過設計回腸儲袋與直腸進行吻合,盡可能不改變她的排便習慣,同時進行預防性回腸造口。
幸運的是,病理結果提示,小花的腸道息肉病理為管狀腺瘤,尚未發生惡變。術后三個月,小花回院復查,腸鏡檢查顯示儲袋黏膜及吻合口已經恢復正常,并計劃進行回腸造口關閉。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癌變概率高
練磊介紹,小花患上的FAP是一種由APC基因突變引起的,以結直腸多發腺瘤性息肉為特征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約占所有結直腸癌的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大腸息肉數目至少100枚以上,多在300~3000枚之間,最多可達5000枚,數量多時呈地毯式密集分布,幾乎看不到正常黏膜,大息肉多有糜爛、出血。如不預防性切除結腸,患者至50歲時幾乎100%癌變。
練磊建議,FAP患者和APC突變基因攜帶者,建議從10歲~15歲開始每年進行1次腸鏡檢查。此外,宜從25歲~30歲開始隨訪相關的腸外腫瘤,如甲狀腺腫瘤、肝腫瘤、硬纖維瘤等。
健康提醒:
出現這些信號要警惕
練磊提醒,一旦出現大便異常,就要警惕。血便、黏液便、大便次數增多、肛門下墜、便不盡感、肛門痛、大便變形……以上這些疑似癥狀,若出現1~2項,建議到醫院進行直腸指診和糞便潛血檢查,必要時進一步做腸鏡檢查。(全媒體記者任珊珊通訊員簡文楊、戴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