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的天真藍”“走在這樣的藍天下,感覺生活在南昌真幸福”……頻頻刷爆朋友圈的“南昌藍”,令人驚艷。
今年以來,我市進一步加大力度打好藍天保衛戰,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截至6月25日,我市空氣綜合質量指數為3.76,同比上升0.8%;優良天數比例為86.4%,環境空氣綜合質量指數、優良天數比例均在中部六省會城市中排名第一。
數字賦能全天候精準監測治理
進出車清洗平臺為施工車輛洗去塵埃,霧炮車噴霧為工地降塵,24小時監控設備監測著空氣質量……這樣的標準工地在南昌隨處可見。
在西湖區朝陽新城一項目工地,進門的顯眼處就立有一塊電子屏幕,實時更新工地的PM2.5、PM10數據。
“我們設置了PM2.5的臨界值,一旦超過,我們的共享平臺便會報警,專職人員會立即進行查看,并啟動霧炮設備和噴淋設備進行降塵。”工地負責人告訴記者。
為實時掌握環境質量狀況,形成全天候環保監測網絡,我市建設了環保大數據平臺。在南昌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最新的空氣質量、揚塵視頻、企業在線監控、秸稈燃燒視頻等監測數據實時展示。
日前,南昌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指揮中心的大屏幕上彈出一條預警信息,同時,工作人員手機上的南昌智慧環保APP上也顯示了該條預警信息,“南昌紅谷灘區G6001南昌繞城高速饒家附近發現有焚燒物在燃燒”。工作人員立即通過平臺調閱了前端智能感知設備拍攝的該地點實時畫面,確認屬實后,大數據平臺快速智能下發任務指令,并通過南昌智慧環保APP發送給相關執法人員。
執法人員收到通知后立刻趕赴現場,發現燃燒物為雜草,過火面積為35平方米。執法人員立即將火熄滅,避免了對大氣環境造成進一步污染。
“目前已對市、縣、鄉三級大氣工作人員開展揚塵污染治理和‘南昌智慧環保’平臺操作培訓,同時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無人機、高空瞭望視頻監控設施、走航監測車等,累計調度各類大氣污染問題501個,反饋整改完成率94.0%。同時,建立對反復整改不到位、污染嚴重的典型問題定期曝光機制。”南昌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陳坤琨說。
科學治氣精細推進重點減排
位于青山湖區的方大特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方大特鋼”)將原計劃2025年完成的245平方米燒結機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和球團煙氣超低排放改造項目提前至今年完成,目前正在試運行。
項目采用國內先進的SCR中溫脫硝工藝,項目建成后可以達到氮氧化物不高于50mg/m3的超低排放標準,預計每年減少臭氧前體物氮氧化物排放900噸。期間,青山湖生態環境局積極幫扶企業,為企業申請到專項資金1296萬元用于項目建設。
方大特鋼的超低排放改造項目只是我市幫扶企業科學治氣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我市結合污染源清單更新成果,謀劃了5個廢氣治理提升改造項目,投資總額3500萬元以上。
與此同時,完成13家磚瓦窯企業集中分類整治,完成53家涉顆粒物企業和366家涉VOCs企業績效評級動態調整,細化完善企業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明確55家涉顆粒物污染應急減排企業和480家涉臭氧污染應急減排企業不同預警級別下的具體減排措施及減排量。
不僅如此,南昌市還深入推進環境衛生“馬路本色”行動由主次干道向小街巷和社區延伸,通過全覆蓋開展馬路沖洗、人行道洗刷、機動快速保潔、環衛設施高標準養護,有效消除主次干道、臨街店面、街巷社區、城鄉接合部和城中村泥沙灰塵和垃圾污染問題。
“下一步,我市將完善幫扶閉環管理機制,制定幫扶工作機制,運用便攜式檢測設備,下沉重點行業企業開展現場幫扶,建立問題臺賬和整改進展調度表,強化整改落實跟蹤。此外,完善空氣質量預報會商機制,動態更新精細化巡查管控方案和污染應急減排清單,組織污染天氣應對和管控效果評估,修訂完善污染天氣應急預案。”陳坤琨告訴記者。(南昌日報記者劉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