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4月下旬國家發展改革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至今,隨著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戰略,新基建在全國各地蓬勃興起,形成燎原之勢。數據顯示,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公布了規模達數萬億元的“新基建”建設計劃。5G基建、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正在加速推進。
數字經濟時代,新基建作為撬動新興產業的重要支點,將充分發揮數字對經濟發展放大、疊加、倍增作用,為數字經濟注入新動能。專家和業內人士指出,“新基建”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推進。
全國各地拉開“新基建”大幕
連日來,新基建建設如火如荼,上海、廣東、湖北、山東等省市各地已經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新基建,結合自身實際加速布局。
上海版新基建方案計劃未來3年總投資的目標定在2700億元,提出要建設100家以上無人工廠、無人生產線、無人車間,帶動15萬家企業上云上平臺,建設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社會治理“一網統管”基礎支撐平臺,新建10萬個電動汽車智能充電樁,率先打造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標桿城市,率先形成全球綜合性大科學設施群雛形,率先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超大規模城市公共數字底座,率先構建一流的城市智能化終端設施網絡。
廣東加大投資力度促進“新基建”發展,其中在信息通信方面,廣東省4G/5G網絡等信息基礎設施將投資171億元,今年力爭全年建設5G基站6萬座,5G用戶數達到2000萬。
此外,廣州開發區在全國率先推出“新基建10條”,提出強化新基建底層技術支撐、發展新基建新業態新模式、探索新基建制度創新、重獎“新基建”高端項目和人才等,單個項目獎勵總額最高5億元。
山東
新基建政策則主要圍繞網、云、端3個方面,以及傳統基礎設施升級和安全防控設施保障,著力構建“泛在連接、高效協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五位一體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全力打造“中國算谷”。
湖北
出臺加快推進科技創新22條,謀劃部署一批5G移動寬帶、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項目,其中在5G基站等規劃上,明確基站建設在用地、用電、管網方面的政策扶持,降低企業建設運營成本等內容。
此外,江蘇制定了加快推進數字新基建擴大信息消費和支持發展5G網絡的政策意見;江西出臺了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吉林省發布新基建“761”工程實施方案,計劃實施項目2188個;湖南將建設4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安徽省發布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技術產品服務目錄,首批目錄共986項,福建公布2020年度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其中數字新基建項目52個,總投資729億元;浙江總投資8864億元的537個的重大項目集中開工,高新技術與產業工程項目占比六成。
此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吳亞判斷,今年的新基建投資或在1萬億元左右。隨著各地新基建項目加速推進,其投資體量可能會出現較快增長。海通證券策略團隊則預計2020年新基建投資規模達3萬億元左右,新基建7大領域的投資同比增速均在兩位數以上甚至過百。
新基建成賦能新經濟發展新引擎
“新基建”對應著巨大的投資需求,可以帶動經濟增長,消除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5G基站建設進入全速發力期,預計2020年底全國5G基站數超過60萬個,實現地級市室外連續覆蓋。
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顯著拉動投資。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計,到2025年,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到1.2萬億元,主要涉及基站、核心網等通信網絡設備研發,以及網絡建設部署、運營維護、設計和優化等。
除此之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投資,包括相關設備、移動終端的研發和生產,如小基站、光纖光纜、核心網設備、基站天線、濾波器等。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預測,這些領域將帶來超過萬億元的增量投資。
不僅如此, 5G建成后可實現多場景結合,如5G與8K、AR/VR等技術融合,能夠促進超高清直播,5G與人工智能及物聯網融合,可以支撐機器視覺、車聯網等應用發展,中國聯通集團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表示,5G商用也將帶動1.8萬億元的移動數據流量消費、2萬億元的信息服務消費和4.5萬億元的終端消費。
以5G為代表的新基建也將成為撬動新興產業的重要支點,目前5G在超高清流媒體(視頻、游戲、VR/AR等)、車聯網、遠程醫療、遠程教學、智能家居、智能制造等應用初步發展,一些現在可能還沒有想象出來的、跨界、融合的新業態,未來都可能借助5G來實現,由此5G會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根據IHS咨詢公司2019年的報告,5G在2035年會給全球帶來4.6%的經濟總量的增加,對應的具體金額是13.2萬億美元。到2035年,5G會帶動全球GDP增加7%,對中國而言,增加的GDP將超過1萬億美元。
在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看來,新基建既是先進的智能科技,又是賦能智慧經濟的基礎設施。一頭連著巨大的投資需求,一頭牽著不斷升級的企業市場,5G等新基建將為中國產業發展注入強大的數字動力,帶來深刻的產業變革。
新基建需統籌規劃協同推進
新基建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新基建要建好、更要用好,就要有新路徑。
張云勇認為,既然信息消費已經與水電氣熱一樣成為生產生活的剛性需求,今后對于新增5G基站等基礎設施,應與水電氣熱同步規劃、同步審批、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對于存量設施,可協調物業單位支持信息設施建設。
抓住新基建機遇,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石建勛認為,新基建的發展不能簡單地走老基建之路。要避免一哄而上,考慮市場需求和區域發展實際,同時不能把新基建跟老基建割裂開來,二者不是相互代替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互為條件和支撐的。
推進新基建應注重五個協同。交通運輸部政策研究室張杰表示,除了注重新基建與傳統基建協同發展,還要注重新基建與準新基建、新產業、軟基建、自身各部分的協同發展。
新基建也要避免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問題,例如需求不足帶來的過剩、基礎設施與產業發展的脫節等。賽迪智庫工業經濟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各省區市“新基建”發展潛力白皮書》指出,新基建投資建設過程中,需加強規劃統籌,避免資源錯配。如果不加以統籌規劃,將出現重復建設、產能閑置現象,造成大量投資閑置浪費。
對此,新華三首席執行官于英濤表示,新基建重在用。如果所有的投資項目用不起來,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為了新基建而新基建沒有意義。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代表委員也針對新基建提出了發展建議。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表示,“新基建”涉及面非常廣,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可能造成每項推進速度都不夠快。要發揮中國的制度優勢,做好頂層設計。
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新基建絕非一蹴而就,需要需要匯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持續推進,唯有如此才能充分釋放市場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記者 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