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醫藥整體行情走弱,2020年以來中信醫藥排名20位,漲幅2.3%,相較于傳媒、計算機、電子等熱門板塊表現的并不算太好,很多人開始質疑是不是2019年漲的太多了,醫藥在2020年失去了配置價值。
事實上,醫藥的上漲機遇并不僅限于2019年,它是貫穿未來十年的巨大財富機遇。
九十年代初至21世紀初房地產快速發展,近十幾年我們看到騰訊、阿里巴巴、字節跳動崛起,隨著老齡化以及人民對健康的需求不斷提升,未來健康產業才是最大的朝陽產業。
美國在2000年-2010年健康產業消費從2000億美元增加到10000億美元,中國同樣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機遇。
從中長期角度看,建議大家配置醫藥資產,是因為這是所有資產里最好的之一,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跑贏GDP,并且從目前GDP占比4%-5%有可能提高到8%-10%。
這主要源自于我國目前正處在老齡化加速的拐點上,診療人次不斷提升,單人診療費用隨著醫保覆蓋增加,收入增長也在不斷提升。
醫藥目前處在一個大的成長周期的起步階段,很多細分子行業這兩年才是剛剛開始。
比如創新藥,第一批創新藥才剛剛面世,大部分的產品現在還在企業的管線里。
比如醫療服務,現在除了一線城市以外,二三線城市還有大量的空白市場沒有被滿足。
再比如醫療器械,發展了這么多年國產占比還不到20%,中國的醫藥產業還遠遠沒有到它成長的頂點,一些優秀的公司未來的業績還能好很多很多年。
當然,最近醫藥表現相對較差主要是因為年底醫保局正式發文開展第二批帶量采購,品種較此前有所擴展,影響了個別上市公司未來的利潤水平;同時因為個別非醫保品種進集采以及招標政策上的變化影響了市場情緒。
目前政策已經逐步落地,一些政策預期已經反應到了股價里,從2018年年底的4+7政策影響股價走勢表現來看,醫藥資產最核心的還是行業趨勢與業績,政策對于預期的影響會隨著業績確認而被逐步消除。
不忘初心,堅守價值,時間會讓我們見證,那些真正服務中國人民健康水平提升的企業帶來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