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家保險系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合源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創始合伙人、總經理賈彥龍日前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道出了保險系私募基金運作的“秘密”。
“我們的業務大致分成兩類,一類是與保險主業相關,比如醫療、養老、保險科技;另一類是滿足保險財務投資需求的現金流型業務。”賈彥龍說。
私募基金有行業共性,也有自身特色。“我們股東里中小保險公司較多,這就決定了資金來源更多是中小保險公司。我們以市場化模式運作,而不是服務單一股東。”保險系私募基金的優勢在于,“了解保險業務規則,熟悉保險投資偏好,可以更多發揮保險特色,走差異化發展道路。”
投資風格傳承保險基因
與其他私募基金相比,保險系私募基金的資金來源主要以保險資金為主,服務保險機構。“監管部門對我們并無特殊照顧,相反要求更為嚴格,包括保險機構的出資比例,以及基金的投資策略、投資方向等。”賈彥龍坦言。
例如,保險系私募基金需要實行注冊制,管理人先到監管部門提交注冊材料,監管部門通過注冊材料后,保險資金才能參與投資。
賈彥龍表示:“私募基金是高風險、高收益的行業,而保險資金的要求是穩健,因此我們的投資策略分為兩種:一種是配置性投資,在成長性高、預期收益較高的領域進行適度的配置和嘗試;還有一種是有現金流的資產,更多的是確定性收益,將安全性放在首位。”
“在行業上,保險資金對安全性、穩定性,以及與主業的協同性上都有要求,比較偏好醫療、養老、消費、技術等方面。在標的上,更愿意選擇業績和商業模式相對成熟,但尚未達到較大體量的成長期企業。”賈彥龍稱。
當然,在市場上競爭關鍵還是靠投資能力和項目本身說話。在保險領域,“我們的優勢一是熟悉保險機構;二是熟悉保險資金在投資方面的業務規則;三是熟悉保險資金股權投資的偏好和需求;四是對保險公司進行了細分,并定期跟蹤了解。作為保險系私募基金,我們要更多地發揮保險資金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賈彥龍說。
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數據顯示,2019年1-10月,28家保險資產管理機構注冊債權投資計劃和股權投資計劃共184只,合計注冊規模3358.5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債權投資計劃108只,注冊規模2417.70億元;不動產債權投資計劃73只,注冊規模888.86億元;股權投資計劃3只,注冊規模52.00億元。同期,5家保險私募基金管理機構共注冊5只保險私募基金,合計注冊規模1050.00億元。
看好醫療、養老項目
談及目前的宏觀經濟環境,賈彥龍表示:“在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企業的業績一般會低于預期,但這符合經濟規律。其中,可能會產生一些信用風險,因此我們會對有現金流的項目更加謹慎。當前,我們的整體狀況不錯,業績相對穩健,不追求爆發性增長。”
在賈彥龍眼中,未來看好的項目,一是并購類企業,有好的產業和公司依托;二是國企混改,市場地位、市場占有率、業績等比較穩定,分紅較好;三是不良資產,假如資產選得好,現金流可以測算和預期;四是持續關注商業不動產。
賈彥龍強調:“明年將以醫療、養老類的純股權項目和現金流項目為主。現金流項目落地更快,而純股權需要長期考察。在市場調整過程中,大家都不希望以高估值拿項目,謹慎選擇可能比冒進投資更好,所以我們也在儲備項目。”
他進一步解釋稱:“大家對醫療、養老領域是有共識的,人會變老,人會生病是確定的,因此需求一定存在。這一行業處于初期發展階段,養老領域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盈利模式。醫療領域的問題是估值高、門檻高,首先要結合自己的人員能力邊界作出選擇,還要結合國家的醫療政策,以及要有完善的退出機制。”
對于目前私募基金的發展情況,賈彥龍認為:“私募基金頭部特征明顯,可能前兩百家能占據市場上絕對數量的規模,只有那些大機構,絕對頭部的機構才能募集到充足的資金;小機構則面臨生存問題,依靠存量存活,失去造血能力。行業還在洗牌中。”
中國證券基金業協會發布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私募基金產品備案月報(2019年第11期)》顯示,截至2019年11月底,協會存續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494家,環比增長0.37%;存續備案私募基金81299只,環比增長0.80%;管理基金規模13.74萬億元,環比增長0.36%。
賈彥龍還表示,在資管新規出臺后,保險資金更加受到追捧,“對我們最直接的影響是競爭壓力加大,但我們還是相信自己有熟悉保險領域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