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兒童腫瘤,“白血病”一直以來都是家長最怕聽到的字眼,隨著近年來化療、放療、骨髓移植的進步,很多白血病可以被治愈。白血病已不再是孩子生命的最大威脅,腦瘤正成為兒童第一多發的實體腫瘤,是威脅兒童生命的“第一殺手”。
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2014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癌癥是全球兒童第四大死亡原因,每10個死亡兒童約有一人是死于癌癥,這其中1/4為腦瘤。我國每年新發顱內腫瘤患者近4萬人,其中兒童占16%~20%,即每年約7000多名兒童新發顱內腫瘤。
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神經外科主任張冰克認為,腦瘤之所以高發,與人類進化密不可分,雖然現代人變得比古人更聰明,但其他功能卻在退化,比如牙齒減少、頜骨變短,運動能力下降等,都是基因進化的結果。人的基因中95%是固定的,5%是活躍的,人要適應環境,這部分基因表達是隨機、不確定的,可能帶來好的結果,如孩子特別聰明,但也可能起到不好的作用,如誘發疾病等,并隨著孩子的成長表達出來。研究發現,目前兒童腦瘤中所有的惡性腫瘤都與基因相關聯。
張冰克表示,絕大多數兒童腦瘤是先天性疾病,即在胚胎的發育過程中,母體遭到感染、射線或者藥物干預,造成胚胎發育異常。也有一些兒童腦瘤是在生長發育后期出現的,可能是基因突變或外界環境因素作用的結果,包括環境改變、污染、顱內感染、外傷等。英國人曾調查發現腦瘤的發生,大約67%屬于“隔墻扔石頭”,不知道誰家的孩子會被“擊中”。
張冰克介紹,兒童腦瘤好發于3~8歲,這個年齡段是兒童大腦的飛速發展期,8歲以后大腦85%以上接近于成人大腦。一般情況下,男孩比女孩腦瘤多發,因為男孩是單倍染色體,出現異常后,基因上沒有任何彌補。
兒童腦瘤比成人腦瘤的惡性程度更高,臨床上腦實質瘤95%是惡性的。由于兒童大腦尚在發育,腦瘤的發病位置通常位于關鍵部位,如大腦深部、中線位置,大腦鞍區、松果體、后顱凹、腦干等,加之兒童免疫力和抵抗力差,都給手術帶來非常大的難度。
當前,兒童腦瘤治療以手術為主,輔助放療、化療、免疫治療等聯合治療。張冰克表示,兒童腦腫瘤是否能治好,取決于腫瘤的類型、部位及年齡、對放化療敏感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對于兒童的良性腦腫瘤,可通過顯微神經外科手術全切,治療效果比較理想。有些惡性的腦腫瘤,如髓母細胞瘤等,預后是比較好的。而對于胚胎性腫瘤,即使進行手術全切,腫瘤也仍然容易轉移和復發,治療效果會受到一些影響。
兒童腦瘤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新生兒遺傳學篩查也做不到對腦瘤的早篩,暫無預防手段。張冰克建議,兒童出現抽搐、頭痛、頻繁嘔吐等家長要早發現早送治,避免誤診和延誤治療時機。兒童腦瘤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1.嘔吐。七成腦瘤患兒都有嘔吐癥狀,病初可能晨間嘔吐,之后伴隨腹痛,應注意與胃腸道疾病鑒別。2.頭痛。頭痛是顱內壓增高所致,學齡孩子說自己頭痛,嬰幼兒不會說話,會不停地哭鬧、煩躁,用手抓打頭部。3.頭顱增大,多發生在嬰幼兒,顱縫未愈合或愈合不緊,顱內壓增高導致顱縫變大,頭圍增大。4.走路不穩。走路東倒西歪,嚴重可致站不住、坐不穩,持物左右搖晃。5.視物異常,口眼歪斜或者眼球不能往上看,視力減退,甚至失明。
張冰克提醒,因為腦瘤沒有特異性,不是所有的嘔吐、頭痛都是腦瘤,由于小孩子不會表達,僅靠肉眼判斷未必準確,建議及時就醫,由專科醫生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