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則新聞吸引了廣泛關注。號稱“自然療法大師”“斷食排毒”養生名人林海峰身亡,終年51歲;養生專家梅墨生因腸癌辭世,終年59歲……這不禁令人深思,諸多所謂“神醫”推崇的各類養生法究竟能否延年益壽,還是誤導了大眾,把養生帶偏了。
注重養生,實際上反映的是一定時期社會和大眾對健康的迫切需求。“亂世存身,盛世養生”,只有社會繁榮穩定,才能支持人們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健康長壽相較于存身保命而言,就屬于較高層次的生命需求,且隨著物質條件不斷豐富,大眾對健康長壽的追求會愈加迫切。但養生是項長期工程,沒有一蹴而就的方法,只能靠一點一滴的積累。大眾急切地想通過最簡捷的方式獲得健康,而當專業養生不能完全滿足大眾期待時,這之間就出現了空缺地帶。此時,必然會有一些人趁機鉆營,以博取私利和人氣。在這些鉆營者眼中,所謂“養生”,不過是用來投機的熱點,“大眾健康”成為他們掩蓋私欲的外衣。在以上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養生亂象”不可避免地出現。
到底什么是養生?中醫界給出了一個概念:養生是人類為了自身良好的生存與發展,有意識地根據人體生長衰老不可逆的量、質變化規律及自然、社會的運行法則,創造和利用一切有利于健康長壽的理論和方法,所進行的涵蓋物質和精神,貫穿全生命周期的身心養護活動。在這一概念指導下,凝結出許多養生大原則,如預防為主、扶正避邪、形神合一、審因施養、五臟為本、雜合以養、持之以恒等。理解了養生概念和養生原則,就不難分辨出當前存在的各種養生方法,哪些是真正有利于生命健康的養生法,哪些是披著養生外衣卻不利于健康的“傷生法”。比如,甚囂塵上的“酸堿體質理論”,先是歪曲了醫學的“酸堿平衡”理論,然后天馬行空般地構建了一套調整“酸堿體質”的體系,這套體系完全違背了養生的“扶正避邪、形神合一、審因施養、五臟為本”等原則。
尤其是當下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希冀依靠奇談怪論博人眼球者大有人在,可以想象,未來不可避免地還會出現“養生”怪論。那么,如何防范偽養生法的出現呢?首先,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出臺措施,加強監管,凡是出現違背中醫養生學規律或者西醫醫學原理的怪論,應及時公布和澄清。其次,要加快培養中醫養生學專業人才,擴大招生規模,向社會輸送足夠的專業人才以填補空位,引導養生的正確方向。再次,中醫專業人員要積極投身科普事業,不斷傳播正確的養生理論和方法,讓歪理邪說無機可乘。對大眾而言,當新的養生理論和方法剛出現時,先不要盲從,而是等待一兩年,讓實踐和時間對其作出檢驗。古人言,“吹盡狂沙始到金”,能經得住實踐和時間檢驗的養生學說和方法,往往才是比較可信和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