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召開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昨日,世邦魏理仕在其舉行的“2019年成都商業地產市場回顧與2020展望”發布會上,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進行了重點解析。
從“城市群”到“經濟圈”
世邦魏理仕分析稱,成渝兩地協同發展并非全新概念,自2016年《成渝城市群發展規劃》批復以來,兩地一直協同發展、互補共進,致力于打造內陸經濟重鎮、開放高地。具體實施舉措包括:促進產業流動和集聚,強化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加強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等。目前,兩地產業分工合作格局初顯,在高校合作、產業協作、園區合作共建等方面均已取得一定成效。
世邦魏理仕成都分公司總經理鄧耀華告訴記者,“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與之前有所不同,首先從城市群到經濟圈,是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即從強調城市集群發展到強調兩個經濟體間生產要素的流動。“圈”這一字,代表在國家經濟總量中占有較大比重,且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的區域。目前,國內已有的三大經濟圈分別是京津冀經濟圈(環渤海經濟圈)、長江三角洲經濟圈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圈。上述三大經濟圈涵蓋北、上、廣、深4個一線城市。由此可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法,既是對兩地經濟重要性的肯定,也是對兩個新一線城市聯動發展的期許。
“其次,此次定位的特別之處在于,將之前‘新的經濟增長極’拔高到‘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鄧耀華看來,成渝聯動對經濟的影響不再局限于西部地區,而將上升至全國,致力打造成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和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市場新機遇在哪兒?
承載了更高期許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面臨哪些新機遇呢?鄧耀華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首次亮相,是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一同提出,后者已被明確為‘國家戰略’。由此可見,成渝經濟在戰略高度上又邁出歷史性的一步,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成渝經濟發展大有可為。在此機遇下,城市基建、零售貿易業、倉儲交運、科技行業等均將受益于基建增長、區域間人口及生產要素流動、政策支持、創新動能共享等紅利,成為具有潛力的經濟增長點。”
比如,在城市基建方面,為推進成渝地區統籌發展,特別是區域間產業、人口等各類要素的流動,或將帶動新一輪的城市群基建升級。一方面,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城市協同發展繞不開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城市群建設實際是以兩個中心城市輻射整個經濟圈的發展,對資陽、遂寧、永川等“中間城市”有巨大的帶動作用。作為連接兩個核心城市的紐帶,中間城市或將吸引更多產業和人口匯集,城市基建和規模有望提質提能。
在零售貿易業方面,皆為“網紅旅游城市”的成渝,近年來游客數量激增、旅游業高速發展。隨著兩地聯動關系加深,有望將旅游“節點”連成“線”,成為西部旅游中心,繼而給兩地零售物業市場帶來積極影響。此外,“聯動”的意義既是合作也是促進,未來兩地零售物業市場有望在同一發展目標下作深度借鑒、互補互促,從而共同提高兩地消費輻射力,成為西部第一消費中心。
世邦魏理仕成都戰略顧問部主管范小藺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更加強化兩個中心城市的引領帶動作用。通過基建互聯、產業互動、創新共享等形成發展合力,并帶動經濟圈內中小城市發展,在中國西部發揮‘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的引領作用,激發經濟發展的潛力,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
本報記者 李艷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