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擺在中國制造業和零售業面前的最迫切問題:如何挖掘或者創造新的需求,贏得新的轉機。
近日,淘寶正式發布淘寶特價版App,這是去年年底成立的淘寶C2M事業部發布的首個產品。
按照淘寶官方的說法,淘寶特價版并不只是一個普通的購物App,而是全球首個以C2M為核心供給的商業平臺。它通過對從生產到消費全產業鏈的滲透,為消費者提供性價比最高的商品。
淘寶特價版App的發布,意味著阿里將通過這一次加注,真正掌握C2M改革實驗的話語權。
誠然,對于第二梯隊的拼多多、京東和蘇寧幾家而言,只有跟與不跟的選擇。
阿里為何要推淘寶特價版App?
如果從8848、易趣網、阿里巴巴和當當網第一批中國電子商務網站的成立時間1999年來計算,國內電子商務發展也有20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整個行業經歷了從b2b,到b2c、c2c、o2o和p2c,再到現在的f2c。整個行業經歷了簡單粗暴的“清庫存”,到專業化運作賣好貨的成熟階段,迎來了增長新拐點問題。
同時,仔細觀察國內制造業和零售業同樣面臨轉型升級的新挑戰。目前,由于國內人力成本的增長,導致許多制造業將工廠轉移到了人力成本更便宜的東南亞或者南亞地區。另外,受經濟環境下行壓力影響,無論是國內制造業,還是國內零售業的增長都呈現乏力態勢,大不如前幾年光景。如何加快轉型升級?提升整個產業鏈的效能,創造新的消費市場,成為國內制造業和零售業正在面臨的新課題。
另外,也可以看見受益國內電子商務、互聯網金融、物流等方面的高速發展,再加之在各類電商平臺的瘋狂驅使下,國民消費欲望被充分放大,促使國內消費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大部分消費群體而言,簡單的物質消費已經遠不能滿足每個個體的日常消費需求,追求精神消費,或者說是追求高質量的生活方式正在成為國內消費新主流。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對于國內無論是供應鏈端,還是零售端,或者是消費端,都亟需一場全新的改變,以此幫助上游生產端提高生產效能,中游零售端實現平臺新的增長,以及下游新消費的滿足。
在這場呼之欲出的新改變運動中,主角非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莫屬。因為互聯網電子商務平臺具有天然的創新優勢和條件,譬如包含成熟的大數據處理、配套的電子商務環境(IT技術、金融支付、物流快遞和數據化服務軟硬件)、不受空間和時間限制資源整合優勢等等,放眼整個電子商務領域,阿里的優勢和潛能更明顯。
為何說淘寶特價版能做到的,拼多多做不了?
首先,平臺屬性決定了拼多多只適合“清倉特價大甩賣”。對比來看,和阿里、京東和蘇寧幾家同行相比,拼多多模式最輕,由于不碰貨物、物流以及售后服務,這就導致拼多多與上下游的關系,只是較弱的走貨渠道。上下游的經營好壞,只能起到好上更好的作用,換言之可與共樂,但不一定能夠做到共患難。
然后,平臺基因限制拼多多不可能涉足更多戰線。拼多多起家于快速幫助商家完成“清庫存”,擅長如何推銷,不擅長產品生產,供需關系管理,物流管理以及售后服務管理,這也就導致拼多多在營銷之外,還是個小學生,拼多多要想做好C2M,可能投入的要比阿里更多更多。
另外,平臺經營現狀決定了拼多多現階段不適合更多的投入到C2M中。根據拼多多2019年財報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拼多多經營虧損為85.38億元,非通用會計準則下,經營虧損為59.81億元,相比2018年同期的39.58億元,虧損降低了33.8%。據Wind數據顯示,拼多多上市始終處于虧損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之下,過多投入C2M,必然導致公司盈利時間將再次無限期延后,這恐不符合拼多多的投資人利益要求。
反觀阿里無論是在財力,還是技術方面,又或是其它軟硬件和經驗方面都已經具備相應的條件。
回顧阿里的C2M改革實驗,可以追溯到2013年,阿里巴巴旗下的1688基于C2M的理念,推出的“淘工廠”。過去七年來,淘寶和1688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C2M數字化解決方案。
疫情期間,廣東肇慶的一家專門生產汽車內飾清潔和消殺用品的企業,基于淘寶C2M中臺,實現了開發一個新產品過去可能需要3個月研發流程只用了3個小時就初步定型了。現在工廠每天可以生產銷售17.6萬支期起霧酒精,實現了逆勢增長。
報道顯示,截至目前,接入淘寶C2M數字化生產系統的企業已有數千家之多。這些企業在淘寶平臺上一直有很亮眼的表現,2019年的618的大促期間,C2M產業帶訂單達到4.2億單,而在天貓雙11當天,C2M訂單就達到1.7億單。
可以說,在中國制造業C2M改革實驗領域中,阿里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