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房”內與群發設備連接的電腦,啟動群發軟件后便開始群發。
近日,本報讀者反映,在馬甸橋附近一市場內,有人出售短信群發器并提供代發業務,質疑其為垃圾短信提供傳播途徑。記者調查發現,該市場內確實存在“短信代發族”,代人群發短信已成為他們的謀生、牟利手段,他們隱藏在居民樓內進行操作,專業熟練程度和業務規模驚人。
短信群發器公開賣
市民戴先生稱,不久前,他逛萬家馬甸郵幣卡市場時發現,有商戶在出售能群發垃圾短信的“短信貓”設備,甚至還有部分商戶幫忙代發垃圾信息。
他認為,公然出售短信群發器,為部分“不法之徒”提供了可乘之機,而商戶幫助群發垃圾短信的行為,更應杜絕。
16日,記者走訪了位于馬甸橋附近的郵幣卡市場。在萬家馬甸郵幣卡市場的磁卡大廳內,近百個攤位都在銷售手機卡。當記者提出要大量群發信息時,多名攤主均表示,“可以去買個"短信貓"”。
在該市場內側的一條走廊中,記者找到了出售“短信貓”攤位。攤主張女士從柜子中取出兩個大小不一的“短信貓”,稱售價分別為100元和120元,發送量達100條/小時。
據她介紹,該設備要與短信卡配合使用。“外地卡一般都便宜,他們發垃圾短信都用上海卡。”張女士稱,使用此卡發短信,每條信息只需3.5分錢。將此卡插在“短信貓”上,再將“貓”連接到電腦上,通過軟件進行簡單的操作后,即可群發信息。
“買完了就趕快發,小心被封號。”張女士說,這種卡的缺陷在于,市民可以對你所發送的信息進行舉報,運營商在核實后會對該卡封號,所以一般購買此卡者,都會在幾小時之內將幾百乃至上千條信息全部發送完畢。
代發人員資源豐富
記者在市場內了解到,個人購買“短信貓”,雖能群發短信,但效率相對較低。為此,市場內一些商鋪專門為客戶提供“高效”群發短信的服務。記者以房地產公司員工的身份,與其中一家商鋪老板楊某進行攀談。
記者稱自己所在的房地產公司剛剛成立,需要做廣告。隨后,楊某為記者簡單介紹了業務情況。他稱,如果客戶自己帶數據(發送對象的手機號碼)過來,他進行群發,每條短信3.5分錢;若使用他提供的數據,每條短信則需3.8分錢。
楊某說,他的電腦中有很全的數據庫,包括北京地區和外省市各個區縣。記者看到,其數據庫中包含多個小區業主的電話名單。
他自稱這些數據是別人以3000元的價格賣給他的。至于信息來源,楊某稱“聽說是從電信運營商那里得到的”,賣號者將號碼詳細地分類,“你想給哪個小區的哪幢樓的哪一戶發信息,我都可以給你找到”。
記者從其數據中,隨機選擇了海淀區某小區兩位業主的手機號碼并撥通,接聽者的身份與楊某提供的信息果然一致。
隨后,記者表示要嘗試群發100條短信。
“幾百條不如去買個短信貓好了,我這里起發就是一萬條,幾百條的話我們根本賺不到錢。”楊某說。
“發上萬條的話你們在哪里發?就用筆記本電腦?”記者詢問。
“做我們這行兒的都有機房,但只帶熟人去,陌生人一般不帶,除非大客戶。”
記者表示,公司的短信發送量很大,希望可與其長期合作,并要求其展示群發設備。
在交談過程中,楊某始終保持警惕。猶豫再三后,他說:“要真發很多的話,我可以考慮帶你去機房看看,但我要先打電話商量一下。”
楊某隨即與其表哥取得聯系,最終決定次日帶記者到其家中。“我家就是機房”,楊某說。
機房藏身居民樓內
17日上午,記者在市場內找到楊某,要求參觀機房。楊某說當日安排已滿,有一家俱樂部要在一天內發完40萬條短信,因此不能再帶客戶到他家中。
隨后,楊某將記者介紹給了其朋友曹某,并讓自己妻子帶記者去曹某家,“他們機房的規模和我們差不多,你放心吧”。
記者被帶到市場對面的一棟居民樓內。楊某的妻子說,熟人并不需要帶路,可自行登門,“小區里很多人都在搞這個,我家在9層,曹家在3層,樓里還有很多同行兒”。
曹某住處的內部結構與普通住宅并無差異,屋內共有6人。不足十平方米的陽臺內,擺放了數十部專業短信群發器。該短信群發器與“短信貓”不同,為8位端口結構,可同時插入8張短信卡。與群發器相連接的10多臺電腦主機嗡嗡作響,群發軟件所顯示的電話號碼在屏幕上不停地滾動。據操作員介紹,每部群發器每小時的發送量達上千條。
記者詢問這種專業短信群發器的生產方在何處。操作員說:“一般都出自于廣州、深圳等地,很好造,我家就是制造這個的。8位端口的一般我賣上千元,你給我950元我就賣你。這些機器都是三無產品,不過你要買,我可以給你保修一年。”
業務量大獲利頗豐
據另一位操作員介紹,群發短信時,成本價每條為3分錢,代發短信每條收費3.5分錢到3.8分錢,每小時發送萬條短信最高可獲利80元。“我們這里最多可以同時插300張卡,一張北京卡每小時可發600條,賺多少你自己去算吧。”
記者算了算,按其說法,這里若設備全開代發短信,一小時可獲利1440元。
操作員說,此行業雖然利潤大,但競爭也較為激烈,多數客戶為“回頭客”,“要靠大批量發送信息才能牟利,干這行還是有點大客戶的,畢竟用這個打廣告要便宜得多”。
在來此處之前,介紹人楊某就已向記者抖出了他們的行規:“我們一般不發詐騙短信,尤其是信息中包含銀行賬號的,發其他內容根本沒事。”楊某稱,“短信代發族”的操作人員眾多,多數都隱蔽在住宅中工作,發送地點安全,且通過群發軟件發送到手機上顯示的號碼無法進行回撥,因而風險極小。“而且也不算犯法吧,不可能被完全查封”。
-短信代發流程
1 接手業務(一萬條以上)
2 進入機房,將大量可從市面購買到的短信卡插入群發設備
3 群發設備與電腦連接,將數據資料(接收對象的手機號碼)和要發送的內容導入電腦中的群發軟件
4啟動軟件,開始發送。每部8端口(插入8張短信卡)的群發設備,信息發送量達1000條/小時,設備越多,發送量越大。發送1條短信,一般最高可獲0.8分錢
-現狀分析
>>舉報中心
沒有專門法律法規打擊力度仍然不夠
12321舉報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垃圾短信屢禁不絕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不法分子受到利益驅使。中心自2008年4月成立起至今年12月,共接收不良與垃圾短信息舉報1493942件次,其中垃圾短信占總量的78.47%。
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因此舉報中心成立了反垃圾短信聯盟,但打擊力度仍然不夠。
>>律師
代發短信有恃無恐間接侵犯居民權利
據北京市京華律師事務所劉宏輝律師稱,代發短信的行為已經間接侵犯了居民的五項權利,其中包括:公民休息(安寧)權利、通信自由權利、公民隱私權利、個人信息保護權利以及他人消費自由權利。他認為,此類事情的監管屬于真空狀態,至今仍沒有法律對此類人群的行為加以約束。“解決此問題也還有待于手機實名制力度的增強。”
劉律師還認為,市場銷售的短信群發器也應屬于違法產品,因為未獲得進網許可證的電信設備,不得接入公用電信網使用和在國內銷售。
>>業內人士
防范措施雖已啟動難免會有漏網之魚
據某家電信運營商工作人員介紹,垃圾短信限發標準曾標明:非節假日市民發送信息每小時不得超過200條,節假日每小時不超過500條。此舉是防范垃圾信息肆意傳播的措施之一。不僅如此,部分運營商還推出過“信息管家”等業務,有效抑制垃圾短信的傳播已初見成效。但因信息發送者人數眾多、分布廣泛,加之實名制體系仍未完善,部分“漏網之魚”至今仍無法控制。
運營商代發者曖昧虛擬產業鏈已建立
據電信行業資深人士李女士介紹,部分運營商和代發者已經間接建立了虛擬產業鏈,雖然前者也在對此類行為進行打擊,但出于人力和利益等多方考慮,至今仍無法完全杜絕垃圾短信的傳播。
李女士還透露,代發者的號碼來源均由專人提供,早些年曾有人高價收購市民個人信息,近年來隨著從事人數的劇增,該行業內部已達成資源共享。當市民進行買房、買車、辦卡等活動時,均需填寫個人電話信息,而這些信息則會以各種方式輾轉到賣號者手中,經過細致分類,代發者可即取即用。
-他山之石:實名明確發送者垃圾信息嚴處罰
歐美地區及亞洲地區的一些發達國家,均實行手機實名制體系,從源頭上遏制了垃圾短信的傳播。
如韓國,采取機號一體手機號碼入網登記制。手機短信發送后,不僅會立刻在系統的存儲單元中留下發送方的手機號碼,還能根據號碼查到發件人的名字、地址等信息。
2002年8月,韓國情報通信部就已經針對手機廣告短信泛濫一事實行了一項嚴厲措施:廣告商在發布手機短信廣告時,必須注明“廣告”字樣和發送者的單位、電話及手機號碼。如手機用戶不愿意接收該信息,所產生的電話費由廣告發送者承擔。同時對于代發短信者,最高可處以8500美元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