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鋒控股集團、網信集團(以下合稱“先鋒集團”)10月5日發布訃告稱公司實際控制人張振新在英國去世后,網上有輿論認為張系“假死”。10月7日晚,微博上又有消息稱,有先鋒系產品投資者調查發現,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并未收治過張振新,只收到過預約信息。
對此,今日(10月8日)凌晨,先鋒集團通過“網信官微”發文披露了更多有關張振新救治的細節,并貼出了切爾西和肯辛頓區政府開具的死亡證明。
先鋒集團表示,張振新發病時,其家屬并沒有跟醫院預約,而是第一時間撥打了當地的“救命”熱線“999”緊急救助電話,趕來的救護人員在家中實施搶救近一小時后,直接把病人送到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急救中心。
張振新在進入急救中心經過搶救后,身體狀況并未好轉,反而情況十分危急,此后轉去重癥加強護理病房(ICU)繼續進行搶救,最后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
先鋒集團在文中披露,根據醫院指定的法醫鑒定機構的死亡病因鑒定結果,切爾西和肯辛頓區政府開具了死亡證明,“目前正通過英國外交部和中國大使館領事處辦理死亡證明的雙認證文件,一經取得,我們會及時予以公布。”
先鋒集團表示,針對目前網上出現的造謠中傷言論,張振新家屬已委托集團律師,將追究造謠者法律責任。
此前10月5日,網信官微發布訃告稱,先鋒集團董事長、網信集團實際控制人張振新先生因多臟器衰竭、酒精依賴、急性胰腺炎經搶救無效,于倫敦時間2019年9月18日在英國倫敦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去世,享年48周歲。
為何在去世十余日后才公布死訊,該訃告解釋稱,張振新在異國病逝后,于9月26日在倫敦取得由切爾西和威斯敏斯特醫院及其指定法醫鑒定機構出具的死因報告,并據此由切爾西和肯辛頓區政府出具正式的死亡證明。因集團處在非常時期,在核心團隊獲悉噩耗后,本著謹慎穩妥原則,通過對張振新董事長死因報告等多方驗證,證實張振新先生去世的因由。
天眼查數據顯示,張振新畢業于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先鋒集團董事長,是“先鋒系”的實際控制人,目前對77家公司有實際控制權。
先鋒集團由張振新創始于2003年,在金融科技、資產管理、財富管理等領域均有布局,涉及的持牌領域有銀行,證券,擔保,保理,第三方支付,融資租賃,拍賣,典當,貨幣兌換,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基金銷售,保險經紀,互聯網小貸,金交所等。先鋒集團也成為擁有從事金融業務最全牌照的企業。
今年8月,網信在逾期消息發酵之際,曾公告披露了先鋒系的部分資本版圖。當時公告稱,在金融牌照資源梳理工作中,已梳理了30家持牌機構資產,累計已梳理集團部分資產規模近150億元。
天眼查數據顯示,6月25日,網信集團運營主體網信集團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出現變更,原首席執行官盛佳退出,新增趙會民。同時,在該消息流出之前幾天,網上已有投資人抱怨稱平臺無法提現。還有人傳言稱已有經偵、金融辦在網信大廈駐點溝通。
對于此消息,7月4日,網信集團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回應稱,“當前,網信普惠出現了小規模的逾期。作為信息平臺,我們正在積極同產品管理方及相關融資企業進行溝通,積極進行催收回款,針對部分業務制定了延期提款、平穩壓縮規模等策略。”但該公告后又被刪除。
次日,網信再次通過微信公眾號回應稱,由于大額企業標的無法及時還款,及部分借款人惡意逃廢債等原因,導致集團部分產品出現逾期。同時,網信表示目前集團正常經營,高管各司其職,不存在“被拘留”和“被帶走”等情況。
7月23日,張振新以內部信的形式,稱因“實體經濟下行使得公司資產端資產質量出現嚴重下滑,抵押品價值縮水,處置難度增大;同時遭遇了一些惡意逃廢債的企業和個人等原因”,因此“公司在這個夏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危機。”
9月17日,張振新旗下的先鋒創業有限公司新增7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超5.35億。
10月5日,網信披露的另一份公告顯示,先鋒集團成立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并推舉集團CEO張利群為組長,共同商議后續工作計劃和方案。臨時危機管理工作組成立后,首先通知了先鋒體系內各子集團公司,不得私自轉移財產、變更或注銷公司。此外,工作組將建立并加強三部分的工作,即資產管理工作、債權人管理及兌付工作、催收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