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權益類基金中超過百億元規模的產品達到12只,合計規模1849億元。還有14只老基金規模超過70億元,隨時跨入百億元大關。
股市的改革如火如荼,公募基金行業同樣暗流涌動。
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12月份,公募基金行業在冊2060位基金經理,期內共有257位基金經理離任,較去年的191位高出34%,行業人才流動進一步加快。同時,目前在崗的基金經理任職3年以下的超過半數,任職不足1年的占比達到了18.74%。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改革穩中向好,股市的表現并不算差,公募基金的規模在不斷擴大。今年來百億級基金再次擴容,并且實現了數量、規模上的“雙升”。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權益類基金中超過百億元規模的產品達到12只,合計規模1849億元。還有14只老基金規模超過70億元,隨時跨入百億元大關。
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作為資本市場“指數穩定器”的公募基金行業卻出現了人員流動壓力陡增,批量離職和“再就業”的情況,這實在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信號。
首先,進入“大資管”時代,伴隨著外資加速引進,優勝劣汰規律,是公募基金行業從“大一統”式發展逐步過渡為市場化競爭,差異化發展的標志。
根據相關調查結果,相當一部分基金經理是因為在今年“短期業績不佳”遭遇離職壓力,末尾淘汰機制在考核中依舊適用。具體到所管理的產品上來看,今年偏股基金業績差距拉大,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差距已超過120個百分點,或許是造成“尾部選手”喪失生存空間的原因之一。
很顯然,告別了資本市場“大鍋飯”,公募基金的操盤手們也需要做個有真材實料的“廚子”,拿業績來說話,這并不是一件壞事。
但目前的情況有所不同,你可以看看今年以來虧損幅度靠前的公募基金,行業排名前20的頭部基金公司少有涉及,而小型公司由于資產管理規模小,也沒有產生大的影響。更多時候是中型基金公司的相關產品產生了20%以上的虧損,如長盛國企改革主題、融通新區域新經濟、中郵趨勢精選等。
其次,經濟下行壓力加大,股市里的存量博弈同樣會映射到昔日“百萬年薪”稀松平常的公募行業。在社會總財富流動分攤越來越趨于合理的情況下,沒有一個行業可以坐享制度紅利、啃食市場發展的成果而存活。公募基金行業同樣如此,優勝劣汰,這也是股市合理發揮融資功能,服務于市場經濟的需要!
公募基金經理“奔私”,并非意味著公募時代的結束,而是基金行業內部結構性調整,加快在人才層面“融合發展”的需要。
我們注意到,從公募基金離職的人群中,有相當一部分都跳槽去了私募、險資、銀行理財子公司等機構。當然,私募行業的高薪酬可能是一個可以考量的因素,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人才流動會在未來完全失衡呢?
并不會。因為,針對任何行業來看,由一方到另一方的人才流出,會彌補短期雙方力量的不均衡,現在的公募基金“奔私”潮,顯然也是資本市場人才要素“融合發展”的重要階段。
可以肯定的是,當下的私募基金行業缺乏競爭性和紀律性,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人才的斷層。這就需要借助公募從業人員豐厚的管理經驗去改善。
股市在向好的方向改善,公募基金行業的發展從長遠來看一定具有增量和前景。目前的情況只會倒逼公募基金行業加強人才機制建設,比如近些年流行的“股權激勵”是個有效嘗試。該機制能將核心成員的利益與公司發展綁定,有效解決了委托代理問題。
未來的公募基金行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有助于避免其在資管業務上“散戶化”,而私募行業也能抓住人員結構性變動的契機加碼人才引流,縮小其與公募的差距,達到行業共同發展的目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