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度以來,定開債基成為基金發行市場上“最閃亮的星”。數據顯示,近一個月來定開債基發行總規模已超過1500億元,還有多只產品正等待資金走完流程,也將趕在年底前推出。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機構年底普遍有流動性管理的需求,而定開運作疊加攤余成本法的雙重優勢,更使得該類產品備受追捧,從而也成了年底基金公司沖規模的“利器”。
四季度以來,定開債基爆款頻出,發行紀錄頻頻被刷新。10月25日成立的博時穩欣39個月定開債成立規模高達180億元,已被12月9日成立、規模達202.01億元的嘉實安元39個月定開債奪去年內同類產品規模榜首。除此以外,12月新成立的廣發匯優66個月定開債、11月底成立的華安鑫福42個月定開債以及10月底成立的中融睿享86個月定開債發行規模分別為144.5億元、122億元和141.02億元,募集規模均相當亮眼。
統計顯示,近一個月來定開債基的發行總規模已超過1500億元,幾乎占全年定開債基發行規模的“半壁江山”。據業內人士透露,還有多只定開債基因為資金爭相進入,部分資金在走流程,不得不延長募集期。拉長時間線來看,定開債基全年的成立規模已經接近4000億元,有望向5000億元發起沖擊。
定開債基年末為何備受青睞?業內人士表示,定開運作疊加攤余成本法的雙重優勢使得該類產品備受追捧。定期開放運作方式規模更穩定,為基金經理提供了較大的操作空間和便利。在封閉期內杠桿可以放至高位,既可增厚收益,也便于回購放大收益。而利用攤余成本法進行估值,即對買入的債券以成本列示,在考慮買入時折溢價的同時,按照票面利率或協議利率,在剩余存續期內按實際利率法攤銷,每日計提損益。這種計價方式可以平滑債券在不同時期的損益,使得產品凈值走勢平滑穩健,帶給投資者更好的投資體驗。
上海證券基金研究中心認為,投資者對定開債基的追捧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第一,今年以來相對寬裕的流動性利好債市,債券基金的配置價值凸顯;第二,年底投資者情緒趨于謹慎,更青睞固收類資產;第三,隨著貨幣基金的收益率不斷走低,以及攤余成本法定開債基的獲批,定開債基有望承接貨幣基金轉型的溢出需求。
對于定開債基不同時長封閉期的設置,一位固收基金經理告訴記者,定開債基配置的標的主要以持有到期策略為主。產品設計時充分考慮到封閉時長與標的債券久期的匹配。從目前來看,39個月的定開債更受資金青睞,但長周期的產品也有機構看中,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定開債基“爆款”頻出,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公募年底的規模排名戰。基金公司相關人士表示,定開債基主要是為了匹配機構的需求,并不是為了“規模戰”而主推該類產品,但仍然樂見產品熱銷帶來的增量,期望定開債助力公司管理規模更上一層樓。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