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灘數量眾多的基金公司中,成立于2013年的興銀基金長期是默默無聞的一家;作為券商系公募的一員,其股東方華福證券同樣并非頭部券商。成立6年來,雖然基金公司規模曾在2015年末達到過722.66億元,但隨后規模節節后退;特別是去年三季度以來,公司的規模連續縮水,今年三季度末僅剩271.5億元,同時排名也掉至第67位,公司一時墜入谷底。
11月30日,興銀匯裕一年定開正式發行募集。據記者統計,今年以來,興銀基金已經發行了8只新品。不過,公司已有產品規模縮水的問題卻一直沒能很好地解決。統計公司今年之前成立的17只產品,它們三季度末的規模合計為249.84億元,較去年末縮水63.13億元。
在今年A股市場行情整體向上的情況下,權益類基金更是走出超越指數的走勢,成為許多基金公司規模增長的主力軍。但是記者發現,興銀在今年之前成立的主動權益類產品共5只,但截至三季度末,它們的規模只有18.65億元,較去年末僅增長3.97億元,對公司的規模助力微乎其微。
對此,多位基金分析師指出:“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以固收類產品為發展重心的,權益類產品處在次要位置,因此規模也長期低迷。”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委外資金撤離,公司固收類產品規模日漸縮水。受此拖累,公司三季度末的整體規模只有271.5億元,創下近4年來新低。
熱門主題基金業績不給力 風格漂移錯失核心資產
根據記者統計,在主動權益類產品中,科技創新主題、醫療保健主題及消費主題基金,年內的凈值增長率遙遙領先。其中,消費主題基金幾乎維持了一整年的強勢,例如奪得上半年主動權益類冠軍的易方達消費行業,截至12月5日收盤,其年內的凈值增長率超過了60%。
興銀也恰恰布局了消費主題基金——興銀消費新趨勢,按照板塊今年的漲幅判斷,基金本應該在今年的市場環境中“呼風喚雨”,為公司的規模增長作出貢獻。但截至12月5日收盤,該產品今年以來的凈值增長率僅為13.7%,在2878只同類產品中排在第1966位;從基金的數據來看,今年三季度末的規模為16.48億元,較二季度末僅增加2184萬元。
對此,知名分析師常玏表示,該產品在調倉和選股兩方面都存在問題。他指出:“首先在調倉方面,今年一季度末,該基金的倉位只有51.82%,在混合型產品中并不算高,基金的凈值增長率只有12.29%;在二季度市場下跌的情況下,該基金也沒能大幅減倉,季末的股票倉位為49.22%;三季度,基金經理降低倉位回避風險,季末的股票倉位降至10.43%,凈值增長率只有1.57%,進一步與其他消費主題產品拉開差距。”
在選股方面,雖然是消費主題類基金,但其今年的重倉股卻幾乎避開了各路資金“抱團”的消費藍籌;尤其在二季度市場下行的背景下,許多“抱團股”的股價非但沒有下跌,還創出了新高。但該基金二季度前十大重倉股中,有5只重倉股當季都出現下跌,基金的凈值增長率與其他消費主題產品再度拉大。
天天基金網顯示,這只基金由王磊單獨管理。除該基金外,王磊還單獨管理了興銀鼎新和興銀豐潤,這兩只產品年內凈值增長率也分別只有14.51%和6.79%。
對于王磊的投資風格,常玏認為:“他的幾只產品各季度末的股票倉位幾乎都不超過50%;與積極參與市場相比,他更傾向于在市場行情不明朗的情況下選擇降低倉位觀望市場。這雖然避免了投資者的損失,但與同類產品橫向對比,該基金在業績方面則失去了優勢。”
除消費主題外,實際興銀基金也布局了同為焦點的醫藥類主題基金,張海鈞單獨管理的興銀大健康是興銀的醫藥“獨苗”。雖然與消費新趨勢的掌舵人不同,但該基金今年迄今的業績同樣不佳,年內凈值增長率僅8.54%。
而該基金業績欠佳的原因也與消費新趨勢如出一轍:首先,該基金今年一季度末的股票倉位只有30.08%,倉位水平較低;其次,二、三季度末的股票倉位雖然分別達到76.52%和81.75%,但它的重倉股也出現了一定程度地“跑偏”,二季度末和三季度末重倉的醫藥股數量分別為4只和5只,而且重倉的醫藥股也缺少行業龍頭,例如在二、三季度重倉的天力士的當季跌幅分別為25.15%和5.86%,魚躍醫療的當季跌幅也分別為1.81%和12.27%。
權益類產品問題顯現 業績不佳替規模袖珍“背鍋”
與消費新趨勢超過15億元的規模截然相反,興銀大健康三季度末的規模僅為7850萬元,其較二季度末還縮水42萬元。不僅是興銀大健康,除消費新趨勢外,公司其他權益類產品三季度末的規模也均低于一億元。追溯歷史,公司的權益類產品長期處于迷你發展的“亞健康”狀態,這似乎是由發行情況不好和業績欠佳兩方面因素導致的。
究其原因,首先,從發行角度看,公司旗下權益類產品發行的數量與債基就存在較大差距。自2013年成立迄今,發行的權益類產品只有消費新趨勢、興銀豐潤、大健康、興銀豐盈、興銀鼎鑫和先鋒成長6只,其中先鋒成長還是今年11月18日成立的新品,目前該類產品還沒有出現過清盤。相比之下,公司發行的債基數量已達16只(包括已經清盤的長禧半年定期和長富一年定開)。
此外,公司權益類產品和債券型產品在募集金額方面也有“天壤之別”:Wind數據統計,公司發行的債券型產品中,首募金額超過10億元的有5只,其中興銀穩健和長樂半年定期的首募金額均達到50億元。但權益類產品中,首募金額超過10億元的只有興銀豐盈1只,募集金額為15.12億元。此外,興銀豐潤和消費新趨勢兩只權益類產品的募集金額分別只有2.85億元和2.45億元。
據記者了解,產品的募集情況與公司的銷售渠道關系密切。從募集金額來看,權益類產品并不是公司主打產品,募集金額難以與債基相媲美。例如剛剛踩線成立的興銀豐潤和新消費趨勢,從成立之后的第一份年報或者半年報來看,它們的投資者悉數為個人投資者。此外,公司也沒有明星基金經理掛帥的權益類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也比較差。
其次,在后續運行的過程中,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業績也表現欠佳,因此規模也很難更上層樓。根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5日收盤,除興銀豐盈外,其他5只權益類產品成立以來的回報率均為負。它們目前雖然由王磊、孔曉語和張海鈞三位分別進行管理,而且絕大部分產品的基金經理都幾經變更,但是似乎也未能拯救產品業績于水火之中。
因此,公司權益團隊的投研實力引發質疑。例如,今年一季度末,公司權益類產品的平均股票倉位只有43.39%,其中股票倉位最高的為興銀豐盈,一季度末股票市值占基金資產凈值的比重也只有60.3%。興銀豐盈就在一季度報中表示“控制倉位”;而興銀大健康的基金經理張海鈞更在季報中闡述:“雖然配置了農業、計算機、券商等強勢板塊,但低倉位持倉收益明顯弱于市場。”
依賴委外“后遺癥”難愈 興銀基金發展遭遇瓶頸
整體來看,興銀基金的公募資產管理規模似乎難復當年之勇。三季度末,公司的規模為271.5億元,在137家內地公募中排在第67位。然而,2015年末公司的規模還曾到過722.66億元的峰值,此后的規模則在縮水的路上一去不復返,原因何在呢?
綜合記者的采訪,公司此前憑借委外資金快速做大規模,尤其是當年成立的興銀現金增利,1只產品的規模就達到140.08億元。但隨著委外定制基金新規逐漸實行,委外資金迅速抽離,導致公司資產規模節節后退。
以現金增利為例,從基金披露的信息看,2016年中報顯示,該基金被機構持有的總份額占比為100%。在2017年末、2018年中期,第一大機構持有人都是銀行類機構,持有比例均超過95%,委外特征明顯。根據此后基金的年報或半年報,機構投資者雖然還占有絕大多數的比重,但持有的份額逐步縮水,今年三季度末,基金的規模僅剩9.75億元。
長期依賴委外的的發展模式,使得公司在委外資金方“受挫”的情況下,也沒能在其他領域尋找到突破口。此外,令人困惑的是,從2013年成立至今,公司迄今還未曾發行過1只被動型產品。
2019年,公司新發產品的數量高達8只,占比約接近公司產品總量的三分之一。公司本意用新品來提高規模,但從發行的結果看,今年新成立的產品中,只有興銀匯逸3個月定開債的募集金額達10.21億元,但與“前輩”超過50億的募集金額還有較大差距;興銀鑫日享短債、3-5年信用債以及合豐政策性金融債的募集規模僅分別為2.04億元、2.2億元和2億元,悉數“踩線”成立。
綜上所述,公司想要重返當年的規模巔峰看似困難重重。常玏認為:“公司目前缺少吸引投資者的發展思路。在今年的市場中,基金公司已經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特色,一類是靠權益類產品的業績立足;另一類則是進行‘固收+’的風格,例如債券+可轉債或股票,部分替代理財產品,易于渠道接受,但興銀基金并不屬于這兩者之列。”
推薦閱讀